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历史及折返过程

被引:28
作者
江来利
刘贻灿
吴维平
苏文
机构
[1] 安徽地质调查院!合肥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变形; 折返; 大别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别山南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在其形成及折返过程中经过 5期变形。 D1变形为榴辉岩相前变形 ,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陆壳基底的俯冲过程中 ;D2 变形形成于折返初期 ( 2 2 0- 2 1 0 Ma)即超高压变质岩在浮力驱动下折返至下地壳底部的过程中 ,变形以块状榴辉岩的糜棱岩化及层状榴辉岩和基质的紧密 -同斜褶皱为特征 ;D3变形发生在折返中期 ( 2 0 0 -1 80 Ma)即超高压变质岩在南北陆块持续碰撞作用下被挤出并向北逆冲折返至中地壳的过程中 ,变形以榴辉岩的布丁化和基质的强烈韧性剪切变形为特征 ;D4 变形是折返晚期 ( 1 30 -1 1 0 Ma)超高压变质岩在地壳浅部伸展体制下向南滑脱所致 ;在折返至近地表时 ,超高压变质岩受到 NE向断层 ( D5)的切割。
引用
收藏
页码:432 / 44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大别山-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年代学——Ⅱ.锆石U-Pb同位素体系 [J].
李曙光 ;
李惠民 ;
陈移之 ;
肖益林 ;
刘德良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3) :200-206
[2]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江来利,刘贻灿,苏文,吴维平 .
安徽地质, 1996, (03) :7-17+86
[3]   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 [J].
张泽明 ;
游振东 ;
韩郁菁 ;
桑隆康 .
地质学报, 1995, (04) :306-325
[4]   郯庐断裂带平移时代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J].
朱光 ;
徐嘉炜 ;
孙世群 .
地质论评, 1995, (05) :452-456
[5]  
大别造山带冷却年龄的40Ar-39Ar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 陈江峰,谢智,刘顺生,李学明,K.A.Foland.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10)
[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背景 [J].
江来利 ;
徐树桐 ;
刘贻灿 ;
苏文 .
地质论评, 1995, (03) :229-237
[7]   大别山榴辉岩带的高压硬玉石英岩块体及其地质意义 [J].
翟明国 ;
从柏林 ;
赵中岩 ;
王清晨 ;
李家驹 .
科学通报, 1992, (11) :1013-1015
[8]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J].
徐树桐 ;
江来利 ;
刘贻灿 ;
张勇 .
地质学报, 1992, (01) :1-14+97
[9]   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冷却历史的多重扩散域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 [J].
陈文寄 ;
T.M.Harrison ;
M.T.Heizler ;
刘若新 ;
马宝林 ;
李继亮 .
岩石学报, 1992, (01) :1-17
[10]   大别山腹地燕山期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J].
陈廷愚 ;
牛宝贵 ;
刘志刚 ;
富云莲 ;
任纪舜 .
地质学报, 1991, (04) :329-33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