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断裂带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23
作者
张军龙 [1 ,2 ]
任金卫 [2 ]
陈长云 [1 ,2 ]
付俊东 [2 ]
杨攀新 [2 ]
熊仁伟 [2 ]
胡朝忠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东端点; 滑动速率; 构造转换; 地震危险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近EW向展布的东昆仑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地块北边界,其东延的活动性质和东端点位置对于探讨青藏高原东缘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推动意义,也是鉴定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基于对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地貌卫星影像解译、地表破裂调查、阶地坎变形量测量和阶地测年数据,得到分析如下:(1)罗叉段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存在长约50 km的反"L"形古地震地表破裂展布区;(2)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在压剪作用下,罗叉段以左行滑动为主,速率为7.68~9.37 mm a-1,垂直滑动速率为0.7~0.9 mm a-1,与西侧各段的活动速率基本一致,表明属于东昆仑断裂带东延部分;(3)高速线性水平滑动的近EW向东昆仑断裂带,向东滑动受华南地块阻挡,转为近SN-NNE向岷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的垂直活动及其间的龙门山和岷山的隆起,两种构造体系转换的区域限制了东端点位置;(4)罗叉段和玛曲段组成"玛曲空区",玛曲段的地震危险性较罗叉段更高,应引起注意.
引用
收藏
页码:654 / 667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1]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晚第四纪长期滑动习性研究[D]. 李陈侠.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9
[12]  
中国地震目录[M]. 科学出版社 , 顾功叙 著, 1983
[13]   Recuperated OSL dating of fine-grained quartz in Chinese loess [J].
Wang, X. L. ;
Lu, Y. C. ;
Wintle, A. G. .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2006, 1 (02) :89-100
[14]  
Impact of riser reconstructions on estimation of secular variation in rates of strike–slip faulting: Revisiting the Cherchen River site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NW China[J] . Eric Cowgill.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6 (3)
[15]  
Active deformation of Asia: from kinematics to dynamics. England P, Molnar P. Science . 1997
[16]  
Coseismic reverse-and oblique-slip surface faulting generated by the 2008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 Xu Xiwei,Wen Xueze,Yu Guihua et al. The Journal of Geology . 2009
[17]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陈桂华 ;
于贵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29-542
[18]   差分GPS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探讨 [J].
张军龙 ;
田勤俭 ;
李智敏 ;
任治坤 ;
郝凯 .
地震, 2007, (03) :74-82
[19]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曲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全新世滑动速率研究 [J].
何文贵 ;
袁道阳 ;
熊振 ;
葛伟鹏 ;
刘兴旺 .
地震, 2006, (04) :67-75
[20]   川北若尔盖高原红原泥炭剖面孢粉记录的晚冰期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 [J].
王燕 ;
赵志中 ;
乔彦松 ;
王书兵 ;
李朝柱 ;
宋利峰 .
地质通报, 2006, (07) :82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