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竞争中立”

被引:29
作者
史际春
罗伟恒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竞争中立”; “竞争中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 竞争法与政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2.29 [经济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7 ;
摘要
"竞争中立"(Competitive Neutrality,也称"竞争中性")原为澳大利亚在PRIVATIZATION改革中采取的一项政策工具,意在解决国有企业市场化改制后面临的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如何区分的问题,以防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政策倾斜和补贴被用于其竞争性业务而损害市场公平竞争。而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扩张解读"竞争中立"并大力推动,试图将其发展为一项所谓市场经济国家遵循的国际规则,赋予国有企业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负面价值判断,并加以遏制。无论赋予"竞争中立"何种含义,对中国而言都不是真命题,因为中国实践中并不存在相关问题。"竞争中立"与中国的体制相悖,与公平竞争也是不吻合、不相关的。因而我国不应引进"竞争中立"概念并将其作为国家政经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法和竞争法中的一项基本规则、政策或制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9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困境及其批判 [J].
杨春学 .
经济研究, 2018, 53 (10) :4-15
[2]  
反垄断的辩证法.[J].史际春;.经济法学评论.2017, 01
[3]   “竞争中立”视阈下的TPP国企规则评析 [J].
熊月圆 .
金融发展研究, 2016, (09) :73-77
[6]  
公司资本制度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J].史际春;.经济法学评论.2015, 01
[7]   我国竞争中立政策的引入及实施 [J].
丁茂中 .
法学, 2015, (09) :107-117
[8]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竞争中立(上)——不同立场之比较及启示 [J].
应品广 .
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 2015, (02) :20-25
[10]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法治思考 [J].
史际春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4, (06)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