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可能成因的动力诊断分析

被引:6
作者
祁莉 [1 ]
张祖强 [2 ]
何金海 [1 ]
管兆勇 [1 ]
王黎娟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 季风槽; 准10天振荡; 两层半大气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集II,诊断分析了气候平均场上6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借助一个两层半大气模式,从动力学上初步揭示了西太平洋热带大气准10天振荡(Quasi Ten-day Oscillation,简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与季风槽东伸西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可能的形成机制。分析表明季风槽准10天东西振荡是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季风槽东伸西撤与QTO传播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东风切变作用于斜压辐散的经向梯度,在对流中心北侧生成正扰动涡度。QTO在季风槽东侧激发的气旋性扰动涡度,诱导季风槽东伸,侵入副高,造成副高外围变形,形成双脊线。因此,形成西太副高双脊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西太平洋热带大气QTO。尽管季风槽东伸直接引起副高双脊线发生,但是它只不过是受QTO影响的一种表现。本文仅为诊断结果,其结果还有待于模式敏感性试验的验证。
引用
收藏
页码:395 / 40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气候平均场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特征及其与季风槽准10天振荡的关系 [J].
祁莉 ;
管兆勇 ;
张祖强 ;
何金海 .
大气科学, 2008, (01) :165-174
[2]   1962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演变过程的特征分析 [J].
祁莉 ;
何金海 ;
占瑞芬 ;
张祖强 .
大气科学 , 2006, (04) :682-692
[3]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统计特征 [J].
占瑞芬 ;
李建平 ;
何金海 .
科学通报, 2005, (18) :96-100
[4]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气候学研究 [J].
王慧 ;
丁一汇 ;
何金海 .
气象学报, 2005, (04) :36-48
[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及其对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 [J].
占瑞芬 ;
李建平 ;
何金海 .
气象学报, 2004, (03) :294-307
[6]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及其可能机制 [J].
何金海 ;
温敏 ;
施晓晖 ;
赵巧华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318-330
[7]   副热带高压结构及其同大气环流有关若干问题的研究 [J].
黄士松 ;
余志豪 .
气象学报, 1962, (S1) :339-359
[8]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经向和纬向环流型的特征 [J].
陶诗言 ;
徐淑英 ;
郭其蕴 .
气象学报, 1962, (02) :91-103
[9]  
Lu Riyu.Indices of the summertim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
[10]  
吴国雄等著.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动力学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