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1 条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及其对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
被引:22
作者:
占瑞芬
李建平
何金海
机构:
[1]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 南京
[4] LASG
[5] 北京
[6] 南京
来源: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双脊线;
二度梅;
赤道反气旋;
热带对流云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4 [气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提供的TBB资料研究了 1 998年 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偏南的原因。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突然“南撤”有其一定局限性 ,事实上应是副热带高压脊线在南侧的一次“重建”过程。针对这次重建 ,发现 1 998年 7月上中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存在南北两个高压脊 ,据此本文提出了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概念 ,并着重揭示了这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基本演变特征、环流场和温湿场结构、可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对 1 998年夏季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时期具有与单脊线时期明显不同的环流特征和温湿场结构 ,其北侧脊线附近的特征与传统上单脊线副热带高压的特征较一致 ,但南侧脊线附近则更多的具有低纬度系统的特点 ;这次双脊线过程与赤道缓冲带北上并与副热带高压打通合并变性及热带对流云团的演变有密切关系。此外 ,文中还通过中国台站降水资料探讨了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维持对中国东部雨型的影响 ,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水汽输送路径 ,从而在中国东部出现两条雨带 ,呈倒 7字型 ,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北、南侧脊线相对应。这些结果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演变规律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引用
收藏
页码:294 / 307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