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

被引:11
作者
刘朝茂 [1 ]
李成云 [2 ]
机构
[1]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2]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衰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玉米/大豆2∶2间作和玉米净作的小区试验,检测与衰老相关酶在不同生育期的活性,并利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生育期玉米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净作种植的玉米相比,间作种植的玉米能够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效增加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有效延缓植物衰老。通过分析比较玉米/大豆间作种植与玉米净作种植模式下玉米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间作种植模式下玉米SGR1、SGR2、VP14和CC2基因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表达量均低于玉米净作种植模式下的,而延缓衰老的基因KN1在玉米/大豆2∶2间作种植模式下的表达量略高于玉米净作种植模式下的,这从基因水平证实了玉米/大豆间作能够延缓玉米植株的衰老。
引用
收藏
页码:322 / 32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Maize cystatins respond to developmental cues, cold stress and drought
    Massonneau, A
    Condamine, P
    Wisniewski, JP
    Zivy, M
    Rogowsky, PM
    [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GEN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2005, 1729 (03): : 186 - 199
  • [2]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major storage protein and its mRNA in xylem ray cells of poplar trees.[J].Susanne Clausen;Klaus Apel.Plant Molecular Biology.1991, 4
  • [3]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高俊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4] 现代植物生理生化研究技术.[M].郑炳松; 著.气象出版社.2006,
  • [5]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董树刚; 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 [6] 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熊军
    闫海锋
    韦绍丽
    覃维治
    唐秀桦
    李韦柳
    韦民政
    郑虚
    [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4 (06) : 165 - 168
  • [7] 棉花-孜然间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谢利
    王燕芳
    马超
    吴瑛
    [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 (10) : 103 - 105
  • [8] 玉米花生间作在山东地区推广的现状与对策
    夏海勇
    孟维伟
    于丽敏
    刘灵艳
    高华鑫
    张正
    [J]. 山东农业科学, 2015, 47 (03) : 121 - 124
  • [9] 低氮条件下间作大豆对宿根蔗内生固氮菌固氮酶活性、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杨建波
    彭东海
    覃刘东
    魏春燕
    杨丽涛
    李杨瑞
    [J].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46 (02) : 210 - 215
  • [10]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叶片衰老、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天学
    李潮海
    马新明
    赵霞
    刘士英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04) : 914 - 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