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叠—三叠纪两大型弧后扩张盆地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2
作者
郭福祥
机构
[1]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关键词
二叠纪; 三叠纪; 大陆裂谷; 地缝合线; 中国/弧后盆地;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并非始于元古代,泥盆-石炭纪方开始出现,为板内大陆裂谷。断裂带南北段在二叠-三叠纪拉开,形成弧后海盆,同时在其两侧出现一系列裂谷带。南北段属于同一断裂带,晚第四纪时右旋平移,渐新世以前曾左旋平移。二叠-三叠纪两弧后扩张盆地的盆地层,即所说的印支地槽,主要造山运动发生在中晚始新世及其以后,印支期主要为造陆运动,褶皱作用较弱。中国古生代以来各陆块间缝合线,可相对地分为同源块体缝合线和异源块体缝合线。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右江裂谷带初探 [J].
柳淮之 ;
钟自云 ;
姚明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86, (01) :9-19
[2]   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扩张盆地和近代大陆构造地震 [J].
郭福祥 .
云南地质, 1986, (01) :1-13
[3]   中朝地块与扬子地块在古生代晚期是太平洋古陆的一部分 [J].
张正坤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4, (02) :45-54
[4]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初步分析 [J].
黄汲清 ;
陈国铭 ;
陈炳蔚 .
地质学报, 1984, (01) :1-17
[5]   中美地震工作者对红河断裂的最新研究 [J].
滕德贞 .
云南地质, 1983, (02) :175-175
[6]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J].
黄汲清 ;
任纪舜 ;
姜春发 ;
张之孟 ;
许志琴 .
地质学报, 1977, (02) :1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