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研究

被引:8
作者
方恺 [1 ,2 ]
沈万斌 [1 ]
郑沁敏 [1 ]
高凯 [1 ]
刘景帅 [1 ]
机构
[1]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 荷兰莱顿大学环境科学系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法; 净初级生产力; 碳吸收; 东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针对当前研究中忽略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的不足,从土地碳吸收功能的角度将生态足迹法与净初级生产力相结合,根据构建的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模型,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8年,东北地区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的区域性差异显著,辽宁最低、吉林居中、黑龙江最高;三省人均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均呈缓慢下降趋势,降幅由大到小依次为吉林(3.52%)、辽宁(1.75%)、黑龙江(0.10%);三省人均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的总构成中,耕地、建设用地比例有所上升,林地、草地、水域、低生产力地、远海比例有所下降,其中林地是构成主体,占到了58.25%58.40%。研究表明,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模型的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符合三省资源禀赋的实际特征,有助于更全面合理地评价能源消费的可持续性,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足迹法的补充和完善。
引用
收藏
页码:201 / 20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CO2排放承载力计算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J].
方恺 ;
沈万斌 .
生态科学, 2010, 29 (06) :558-562
[2]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与传统模型的比较分析 [J].
方恺 ;
董德明 ;
沈万斌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9) :2042-2047
[3]   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应用 [J].
叶田 ;
杨海真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S1) (S1) :449-454
[4]   生态足迹理论在能源消费评价中的缺陷与改进探讨 [J].
方恺 ;
董德明 ;
沈万斌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6) :1013-1021
[5]   上海市崇明岛区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异 [J].
陈乐天 ;
王开运 ;
邹春静 ;
张桂莲 ;
巩晋楠 ;
葛振鸣 .
生态学杂志, 2009, 28 (04) :734-739
[6]   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J].
张林波 ;
李文华 ;
刘孝富 ;
王维 .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878-888
[7]   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人口承载力分析 [J].
周广胜 ;
袁文平 ;
周莉 ;
郑元润 .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01) :65-72
[8]   我国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分析 [J].
谢高地 ;
周海林 ;
鲁春霞 ;
甄霖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05) :97-102
[9]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J].
杨志峰 ;
隋欣 .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5) :586-594
[10]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Wh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bad economics and bad environmental science[J] . Nathan Fiala.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