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31
作者
朱玉荣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底质分布; 潮流; 沉积物输运; 沉积动力学; 渤、黄、东海陆架;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1.02.002
中图分类号
P736.21 [海洋沉积];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运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 ,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的 M2 潮汐、潮流。结果表明 ,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有强弱之分以及往复流和旋转流之别。在此基础上 ,计算了 8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悬移输沙率、潮平均推移输沙率以及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根据输沙率散度的正负 ,划分了海底冲刷区与淤积区。根据不同粒径泥沙输沙率散度的相对大小 ,确定出海底的主要底质类型为砂质沉积、粉砂质泥沉积和以粉砂为主的混合沉积。计算结果表明 ,海底 3种主要底质类型的分布格局与海底的冲淤格局以及与输沙率矢量的发散和聚合状况基本一致。在渤、黄、东海陆架 ,沙脊主要在强往复流区形成 ,沙席主要在强或较强的旋转流区形成 ,泥质沉积主要在弱潮流区形成。砂质沉积、泥质沉积以及混合沉积这 3种主要底质类型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受渤、黄、东海陆架潮流场控制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潮流沉积体系。渤、黄、东海陆架的砂质沉积与泥质沉积并非残留沉积 ,而是潮流沉积。在没有冷涡的情况下 ,黄、东海陆架的典型泥质沉积在弱潮流环境中同样可以形成 ,因此 ,认为冷涡并非黄、东海陆架典型泥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近海地质.[M].许东禹等主编;.地质出版社.1997,
[2]  
江苏岸外沙洲演变与条子泥并陆前景研究.[M].张忍顺等著;.海洋出版社.1992,
[3]  
东海海洋地质.[M].金翔龙主编;.海洋出版社.1992,
[4]  
黄海地质.[M].秦蕴珊等主编;.海洋出版社.1989,
[5]  
黄海晚第四纪沉积.[M].刘敏厚等著;.海洋出版社.1987,
[6]  
东海地质.[M].秦蕴珊;赵一阳等 主编.科学出版社.1987,
[7]  
中国海平面变化.[M].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00号项目中国工作组 编.海洋出版社.1986,
[8]  
渤海地质.[M].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85,
[9]   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 [J].
刘振夏 ;
BerneS ;
LATALANTE科学考察组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01) :9-14
[10]   古长江河口湾充填潮流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J].
朱玉荣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9, (03) :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