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解译的典型低频泥石流形成机制研究——以四川省宁南县矮子沟泥石流为例

被引:6
作者
铁永波 [1 ]
胡凯衡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低频泥石流; 物源; 补给分类; 形成过程; 矮子沟; 四川宁南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2012年6月28日四川省宁南县矮子沟暴发泥石流,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比事件前后流域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并结合泥石流发生后野外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矮子沟泥石流具有典型水力类泥石流的启动机制,其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强降雨使得地表径流快速汇集,使得坡体表层土产生破坏并启动,形成坡面泥石流并汇入主沟;②具有极强侵蚀能力的坡面泥石流开始对沟床内的固体物质产生强烈的揭底侵蚀和侧蚀,使得沟床堆积体的稳定性产生破坏并启动;③沟床堆积物在受到揭底侵蚀后,从上游依次往下,形成连续性的破坏并为泥石流的形成持续提供固体物质,以维持泥石流的运动并放大其规模;④在达到海拔800 m沟口转弯处之后,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及泥石流自身的动能衰减并产生堆积,泥石流过程结束。通过对该次泥石流的物源补给过程进一步研究认为,其物源补给可分为形成泥石流流体所需的启动型物源和维持泥石流持续运动的维持型物源两类。通过对比发现,低频泥石流在启动过程中的物源补给过程具有明显的启动型物源和维持型物源两个相对微观物源补给类型及过程,可为这类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类型选择及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西南山区短时强降雨诱发型低频泥石流成因机制分析——以四川省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为例 [J].
铁永波 ;
周洪福 ;
倪化勇 .
灾害学, 2013, 28 (04) :110-113+187
[2]   矮子沟泥石流影响因素及运动参数分析 [J].
贺拿 ;
陈宁生 ;
朱云华 ;
杨建元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3, 11 (01) :12-16
[3]   典型冰碛补给型泥石流物源补给过程与机制研究——以泸定县干沟为例 [J].
铁永波 ;
徐如阁 ;
巴仁基 .
水土保持通报, 2013, 33 (01) :77-80
[4]   宁南县矮子沟“6.28”特大灾害性泥石流成因和特征 [J].
胡凯衡 ;
崔鹏 ;
马超 ;
周公旦 ;
田密 ;
杨东旭 ;
刘维明 .
山地学报, 2012, 30 (06) :696-700
[5]   冻融条件下冰碛补给型泥石流物源汇集过程与灾变初探 [J].
铁永波 .
灾害学, 2012, 27 (04) :12-16
[6]   甘肃省舟曲8.7特大泥石流调查研究 [J].
余斌 ;
杨永红 ;
苏永超 ;
黄文杰 ;
王高峰 .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4) :437-444
[7]   川西地区低频率泥石流的特征 [J].
林明安 ;
王士革 ;
范晓岭 ;
卢铖昀 .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 (01) :227-231
[8]   良好植被区泥石流防治初探 [J].
陈晓清 ;
崔鹏 ;
韦方强 .
山地学报, 2006, (03) :333-339
[9]   中国西部泥石流及其减灾对策 [J].
崔鹏 ;
韦方强 ;
谢洪 ;
杨坤 ;
何易平 ;
马东涛 .
第四纪研究, 2003, (02) :142-151
[10]   委内瑞拉1999年特大泥石流灾害 [J].
韦方强 ;
谢洪 ;
Jose L.Lopez ;
David Perez .
山地学报, 2000, (06) :580-58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