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自由的人权属性及其适用

被引:10
作者
孙南翔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关键词
互联网自由; 限制自由; 国际人权协定; 中国互联网规制政策;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7.03.003
中图分类号
D998.2 [人权的国际保护];
学科分类号
030109 ; 030206 ; 030609 ;
摘要
新世纪以来,网络空间逐步从"以技术为中心"的无主地体系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权利体系。本质上,以人为中心的互联网自由体现为以权利为本位。互联网自由包括互联网表达自由、互联网信息获得自由、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可获得性以及互联网通讯自由。然而,互联网自由是相对的。对互联网自由的限制应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限制措施为法律所明确规定;二是措施满足合法性目标;三是措施具有必要性。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互联网规制政策并不违反国际人权协定。人权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国应在法律上明确信息利益主体的救济机制和争议解决方法,有理有据地保障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并增强国内外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可获得性,解决地区性的"数字鸿沟"难题,以此打造全人类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4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论互联网法 [J].
周汉华 .
中国法学, 2015, (03) :20-37
[2]   互联网法律规制的若干问题探讨 [J].
张平 .
知识产权, 2012, (08) :3-16+2
[3]   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及其限制——兼论政府对互联网内容的管理 [J].
罗楚湘 .
法学评论, 2012, 30 (04) :15-23
[5]   论表达自由 [J].
杜承铭 .
中国法学, 2001, (03) :54-61
[6]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评注[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奥) 诺瓦克, 2008
[7]  
权利革命之后[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 桑斯坦, 2008
[8]  
Territoriality,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Security[J] . Zachary D. Clopt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 2016 (1)
[9]  
Why Trade Agreements are not Setting Information Free: The Lost History and Reinvigorated Debate over Cross-Border Data Flows, Human Rights, and National Security[J] . SUSAN AARONSON.World Trade Review . 2015 (4)
[10]   STATE SECRETS LAW AND NATIONAL SECURITY [J].
Nasu, Hitoshi .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2015, 64 (02) :36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