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波初动及振幅比初步计算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地震余震震源机制

被引:7
作者
杨中书 [1 ]
李超 [2 ]
机构
[1]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江西省地震局
关键词
震源机制; P波初动; 振幅比; 九江—瑞昌地震;
D O I
10.13512/j.hndz.2006.03.010
中图分类号
P315.33 [];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应用Jeanne L.Hardebeck和Peter M.Shearer编制的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计算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程序,使用九江—瑞昌流动地震台观测的地震资料,初步计算了九江—瑞昌地震余震的震源机制;并对单独利用P波初动和利用初动及振幅比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综合最优计算结果,九江—瑞昌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为:走向174°,倾角62°,滑动角43°。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福建-台湾地区一维地壳速度结构的初始模型 [J].
陈祥熊 ;
林树 ;
李祖宁 ;
鲍挺 ;
周峥嵘 .
地震, 2005, (02) :61-68
[2]   中国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 [J].
高星 ;
王卫民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591-601
[3]   利用P波和S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计算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J].
刘杰 ;
郑斯华 ;
康英 ;
啜永清 .
地震, 2004, (01) :19-26
[4]   华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分析 [J].
郑圻森 ;
朱介寿 ;
宣瑞卿 ;
蔡学林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3, (04) :9-13
[5]   用SH波和P波振幅比确定震源机制解 [J].
吴大铭 ;
王培德 ;
陈运泰 .
地震学报, 1989, (03) :275-281
[6]   唐山强震前后北京、天津周围地区应力的变化过程 [J].
华祥文 .
地震学报, 1980, (02) :130-146
[7]  
地震力学.[M].[日]笠原太一 著;赵仲和 译.地震出版社.1984,
[8]  
地震学原理.[M].徐果明;周蕙兰 编著.科学出版社.1982,
[9]  
地震学教程.[M].傅淑芳;刘宝诚;李文艺编;.地震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