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旋松耕作法对东北棕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76
作者
李华 [1 ]
逄焕成 [1 ]
任天志 [1 ]
李轶冰 [1 ]
汪仁 [2 ]
牛世伟 [2 ]
安景文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 辽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农村能源研究所
关键词
春玉米; 深旋松; 物理性状; 生长; 东北棕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辽宁省昌图县设置土壤耕作试验,以旋耕(R)和深松耕(S)为对照,对比研究深旋松30 cm(DRS30)、深旋松30 cm+地膜覆盖(DRS30P)、深旋松50 cm(DRS50)、深旋松50 cm+地膜覆盖(DRS50P)对土壤某些物理性状、玉米根系、植株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等的影响。【结果】(1)深旋松可有效打破犁底层,显著改善土壤某些物理性状。四组深旋松处理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DRS50P最低,R最高。DRS50P和DRS30P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处理;DRS50和DRS30苗期含水量低于其它处理,其它时期高于对照。DRS50P与DRS30P、DRS50与DRS30土壤某些物理性状差异显著。(2)深旋松促进了玉米根系生长。拔节期和灌浆期,DRS50P和DRS30P的根数、根长、根体积及根冠比显著高于DRS50和DRS30,DRS50和DRS30高于对照,R最低;成熟期DRS50P和DRS30P的根长和根数最大,根体积和根冠比略低于其它处理。DRS50P与DRS30P、DRS50与DRS30植株性状差异较小。(3)深旋松促进了玉米地上部生长发育,增加了籽粒产量。DRS50P和DRS30P显著增加了玉米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DRS50P获得最高产量,DRS30P次之,分别为12 137.4 kg.hm-2、11 929.2 kg.hm-2。两者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DRS50P和DRS30P分别比R增产23.0%和20.8%,分别比S增产14.1%和12.1%。【结论】综合作业成本和动力消耗等因素,DRS30P更具推广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647 / 65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粉垄栽培甘蔗试验增产效果 [J].
韦本辉 ;
甘秀芹 ;
申章佑 ;
宁秀呈 ;
陆柳英 ;
韦广泼 ;
李艳英 ;
胡泊 ;
刘斌 ;
吴延勇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21) :4544-4550
[2]   粉垄栽培木薯增产效果及理论探讨 [J].
韦本辉 ;
甘秀芹 ;
申章佑 ;
宁秀呈 ;
韦广泼 ;
陆柳英 ;
胡泊 ;
刘斌 ;
李艳英 ;
吴延勇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21) :78-81
[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J].
宫亮 ;
孙文涛 ;
包红静 ;
王聪翔 ;
孙占祥 .
玉米科学, 2011, (03) :118-120+125
[4]   秸秆还田方式对春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J].
常晓慧 ;
孔德刚 ;
井上光弘 ;
刘立意 ;
张影微 ;
苏锦涛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05) :117-120
[5]   水稻粉垄旱种苗期根系性状研究 [J].
韦本辉 ;
甘秀芹 ;
陆柳英 ;
申章佑 ;
宁秀呈 ;
胡泊 ;
韦广泼 ;
李艳英 ;
吴延勇 .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07) :28-29
[6]   粉垄整地与传统整地方式种植玉米和花生效果比较 [J].
韦本辉 ;
甘秀芹 ;
陈保善 ;
申章佑 ;
俞建 ;
宁秀呈 ;
陆柳英 ;
韦广泼 ;
胡泊 ;
莫润秀 ;
李艳英 ;
吴延勇 .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06) :3216-3219
[7]   氮肥不同比例分期施用对超高产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J].
刘亚亮 ;
张治安 ;
赵洪祥 ;
马学敏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2) :202-208
[8]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 [J].
张磊 ;
王玉峰 ;
陈雪丽 ;
马春梅 ;
龚振平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 (09) :50-54
[9]   不同耕作深度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生长状况的影响 [J].
孙仕军 ;
闫瀛 ;
张旭东 ;
王铁良 ;
王殿武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0, (04) :458-462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与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 [J].
梁金凤 ;
齐庆振 ;
贾小红 ;
宫少俊 ;
黄元仿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4) :94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