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ipt基因大豆感染SM V1号的生理特性变化

被引:4
作者
刘丽君
吴俊江
高明杰
汪清胤
黄永芬
夏凯
李文华
机构
[1] 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
[2]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
[3] 南京农业大学
[4]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ipt基因; 转基因植株; 病毒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03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本文对黑龙江省推广的三个大豆品种及它的转ipt 基因株系 F4 ,采用生化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 E L I S A),研究了病毒病侵染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生化特性变化及对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S M V1 号诱导条件下,转基因大豆细胞中 M D A 含量减少, S O D酶活性较强;转7 S L- ipt基因的大豆,内源激素 I P A、 I A A、 G A 含量明显增加;而转 8 S L- ipt基因的大豆,则通过内源激素 I A A、 A B A 含量的增加,来改变大豆的形态发生和提高抗病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13 / 21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光周期对大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的影响 [J].
韩天富 ;
马凤鸣 ;
王金陵 ;
魏湜 .
作物学报, 1996, (06) :661-667
[2]   赤霉素结合蛋白对水稻矮生性的调控 [J].
宋平 ;
曹显祖 ;
吴永宏 ;
朱晓红 ;
梁建生 .
作物学报, 1996, (06) :652-656
[3]   SMV1号对大豆膜质过氧化及保护酶体系的影响 [J].
刘丽君,高明杰,郑蔚红 .
大豆科学, 1996, (03) :248-253
[4]   含ipt融合基因的根癌农杆菌转化大豆萌动种胚的研究─Ⅰ苗期子叶的同工酶分析 [J].
汪清胤,黄永芬,傅桂荣,许志茹,郑宝江,李洪泉 .
大豆科学, 1994, (02) :116-120
[5]   内源赤霉素与油菜不同种性品种花芽分化的关系的研究 [J].
张焱 ;
官春云 .
作物学报, 1993, (04) :365-371
[6]   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内源植物激素 [J].
吴颂如 ;
陈婉芬 ;
周燮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8, (05) :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