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

被引:17
作者
张敏 [1 ,2 ]
蔡庆华 [1 ]
唐涛 [1 ]
汪兴中 [1 ,2 ]
杨顺益 [1 ,2 ]
孔令惠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空间分布; 高原湖泊; 洱海; 群落相似;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1.0272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9年5月对洱海及其流域内的海西海、茈碧湖和西湖3个小型湖泊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以期阐明该流域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与水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洱海底栖动物密度为1556ind·m-2,生物量8.9g·m-2。主要以摇蚊、霍甫水丝蚓和萝卜螺为密度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为43.5%、39.5%和8.6%;生物量优势种为刻纹蚬、萝卜螺和摇蚊。GIS插值显示,洱海北部密度最高,中部沿岸区生物量最高,南部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湖岸区较高。其余3个湖泊以线虫、摇蚊科、颤蚓科和幽蚊科为主,其中以茈碧湖的密度和生物量最高(260.8ind·m-2和1.14g·m-2)。CCA分析表明:洱海底栖动物主要受水体TP和Ca2+浓度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34%和27%;西湖与洱海群落组成最相似,主要由水体中较高的TN含量引起。对比历史数据可知,洱海寡毛类和摇蚊科比例继续增加,表明湖泊有机污染进一步加重。
引用
收藏
页码:1696 / 170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多属性决策在小流域坡面治理中的应用 [J].
王真 ;
郭怀成 ;
王丽婧 ;
王金凤 .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6) :74-78
[2]   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及其研究进展 [J].
韩涛 ;
彭文启 ;
李怀恩 ;
毛战坡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 (01) :73-75+80
[3]   云南洱海沉水植被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J].
胡小贞 ;
金相灿 ;
杜宝汉 ;
朱江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1) :1-4+84
[4]   洱海水质的演变过程及趋势 [J].
郑国强 ;
于兴修 ;
江南 ;
何隆华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 (01) :99-102
[5]   洱海轮虫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J].
董云仙 .
云南环境科学, 2003, (S1) :106-108+154
[6]   近2000年来云南洱海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 [J].
张振克 ;
吴瑞金 ;
沈吉 ;
潘红玺 ;
夏威岚 ;
吴艳宏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02) :31-35
[7]  
中国湖泊环境[M]. 海洋出版社 , 金相灿等 著, 1995
[8]   Effects of introduced fish on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in historically fishless headwater and kettle lakes [J].
Schilling, Emily Gaenzle ;
Loftin, Cynthia S. ;
Huryn, Alexander D.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9, 142 (12) :3030-3038
[9]   The impact of organic pollution on the Kirmir Creek and Sakarya River in Turkey [J].
Kucuk, S. ;
Alpbaz, A. .
WATER RESOURCES, 2008, 35 (05) :591-597
[10]  
NUTRIENT CYCLING BY ANIMALS IN FRESHWATER ECOSYSTEMS[J] . Michael J. Vanni. &nbsp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