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客体及其刑法意义

被引:10
作者
王志祥 [1 ]
杨莉英 [2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外国刑法与比较刑法研究所
[2] 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拐卖妇女、儿童罪; 犯罪客体; 以出卖为目的; 实行行为; 违背被害人意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拐卖行为客观上完全可能现实地侵害被害人的人身自由、身体安全或家庭关系,但是将其作为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稳定的法益,不仅不利于对妇女、儿童权益的周延保护,而且不能很好地反映刑法规定本罪的目的。将人格尊严视为本罪的犯罪客体,既能实现相关刑法条文之间的协调,又揭示和反映了本罪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可以最大程度地拉近"剥削"与"出卖"之间的实质联系,有利于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接轨。拐卖妇女、儿童罪与人口贩运罪之间的差异,不仅不足以影响我国全面履行国际公约的义务,而且可以兼顾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本罪的打击范围,更好地反映国际法和国内法保护妇女、儿童的立法宗旨。采纳"人格尊严说",有利于确定"以出卖为目的"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有利于确定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实行行为,有利于否定"违背被害人意志"的构成要件地位。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论拐卖妇女、儿童罪既遂的判断标准 [J].
王志祥 ;
韩雪 .
法治研究, 2013, (04) :21-31
[3]   犯罪客体是刑事违法的最高价值标准 [J].
邵维国 .
河北法学, 2010, 28 (12) :62-71
[4]   略论我国拐卖犯罪的立法缺陷——以山西黑砖窑事件及联合国“The UN Trafficking Protocol”为视角 [J].
赵军 .
法学评论, 2008, (01) :98-101
[5]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几个问题 [J].
杨金彪 .
现代法学, 2004, (05) :74-80
[6]   拐卖人口犯罪的构成理论研究 [J].
徐安住,宗建文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1) :106-112
[7]  
刑法各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于志刚, 201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高铭暄, 2012
[9]  
刑法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阮齐林, 2011
[10]  
刑法学总论研究述评[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赵秉志,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