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的走滑构造作用

被引:71
作者
童亨茂 [1 ]
宓荣三 [2 ]
于天才 [3 ]
刘宝鸿 [3 ]
孟令箭 [1 ]
杨景勇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3]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郯庐断裂; 走滑构造; 构造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特殊的构造位置(郯庐断裂穿过此凹陷),其走滑构造的深入研究,对于揭示凹陷的构造演化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及郯庐断裂北段新生代的活动历史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辽河西部凹陷三维地震资料系统的构造解析,并结合砂箱模拟实验,揭示了辽河西部凹陷存在多种与右行走滑相关的构造形迹,包括雁列正断层带、"梳状"构造、花状构造、"显形"和"隐伏"走滑断层等;确定了辽河西部凹陷的走滑活动开始于渐新世初期,活动强度开始时期(E3s1-2)较弱,逐渐加强,到渐新世末期(E3d1)达到最强,中新世有少量活动,上新世以来活动再次增强,活动比较显著,并持续到现今,推测整个郯庐断裂北段渐新世以来也有类似的演化历史;利用砂箱模拟实验确定在纯走滑拉分的条件下,约三分之二的走滑位移量可以转化为伸展量,并估算出辽河西部凹陷渐新世以来两侧基底累计的右行走滑位移量约为18km,其中渐新世(E3s1-2—E3d)、中新世(N1g)、和上新世以来(N2m—Q)的走滑位移量分别为10.5km、1.8km和5.7km,对应的平均走滑速度分别为0.71mm/a、0.10mm/a和1.11mm/a。
引用
收藏
页码:1017 / 102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部地区新生代断裂特征与圈闭类型 [J].
于福生 ;
吉珍娃 ;
杨雪 ;
宇振全 ;
马保军 ;
张良杰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7, (02) :149-153
[2]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油气成藏体系及天然气分布 [J].
李晓光 ;
张金川 ;
陈振岩 ;
单俊峰 ;
侯读杰 ;
薛会 ;
徐波 ;
李国永 ;
李敬含 ;
卞昌蓉 ;
刘保宏 .
天然气工业, 2007, (05) :39-43+149
[3]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地层剥蚀量恢复附视频 [J].
杨雪 ;
杨桥 ;
于福生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5) :34-37+41+91
[4]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高升北部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J].
游国庆 ;
潘家华 ;
张可宝 ;
刘彬 ;
肖开华 .
地球学报, 2006, (03) :241-246
[5]   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最新总结——介绍英文版《郯庐平移断裂系统》 [J].
马文璞 .
地质论评, 1995, (05) :480-481
[6]   郯庐断裂带平移年代学研究的进展 [J].
徐嘉炜,朱光,吕培基,郑学信,孙世群 .
安徽地质, 1995, (01) :1-12
[7]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J].
徐嘉炜 ;
马国锋 .
地质论评, 1992, (04) :316-324
[8]   辽宁郯庐断裂发生发展演化史 [J].
洪作民 ;
杨忠杰 .
中国区域地质, 1984, (03) :49-58
[9]   中国东部郯-庐断裂系统平移研究的若干进展 [J].
徐嘉炜 ;
崔可锐 ;
朱光 ;
刘庆 ;
童卫星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1984, (02) :28-37
[10]   “郯庐断裂学术讨论会”摘记 [J].
姚彦之 ;
方仲景 .
地震地质, 1981, (02) :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