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玄武岩与壳幔作用

被引:126
作者
徐夕生
谢昕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4] 南京
关键词
玄武岩; 壳幔作用; 构造环境; 中国东南部;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5.03.004
中图分类号
P588.145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中国东南部的火山活动在早中生代时期仅有很小规模,晚中生代最早的、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始于中侏罗世早期,至早白垩世是火山岩浆活动的鼎盛期,在近100个Ma的时间内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晚中生代火山-侵入岩,而在新生代则以面积较小的玄武岩浆喷出活动为主,局限分布于沿海一带。以晚中生代湘南、赣南和闽西南的近EW向火山岩带和浙、闽沿海地区的近NNE向火山岩带,以及新生代近NNE向火山岩带为研究对象,对这些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结合时空分布,讨论了它们的起源及其与壳幔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它们形成的构造环境,其结果显示,EW向晚中生代火山岩带(180~170Ma)的西段玄武岩独立产出,且明显属碱性系列;而中段和东段玄武岩和流纹岩伴生,其中的玄武岩均为亚碱性系列的拉斑玄武岩。它们形成于板内拉张构造环境,是中国东南部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晚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的序幕。研究表明,该火山岩带自西向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壳幔相互作用,玄武岩在成岩过程中有少量陆壳组分加入。NNE向晚中生代火山岩带(130~90Ma)主要为流纹质岩石,安山岩和玄武岩很少。即使是双峰式火山岩也以酸性岩为主,玄武岩仅占全部火山岩体积的30%以下。其中的玄武岩主要属钙碱性系列,少数属拉斑系列。它们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是中国东南部受太平洋构造域影响发生大规模火山岩浆作用的主旋律。其中玄武岩岩浆成分受到了较高程度的陆壳物质混染,同时代的中性火山岩是由底侵的玄武岩岩浆和陆壳物质来源的酸性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而形成的,反映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NNE向新生代火山岩带,分布在浙闽沿海,以碱性系列玄武岩为主,均含幔源包体,并受NNE向大陆边缘断裂构造的控制。它们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是中国东南沿海由晚中生代火山弧构造环境转换为新生代板内裂谷环境的标志,起源于软流圈地幔,并有EMII岩石圈地幔的混合组分,但基本没有受到陆壳物质的混染。
引用
收藏
页码:318 / 334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序幕:J2早期玄武岩 [J].
谢昕 ;
徐夕生 ;
邹海波 ;
蒋少涌 ;
张明 ;
邱检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7) :587-605
[2]   江西中西部地区白垩纪玄武质岩石的40Ar/39Ar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J].
彭头平 ;
王岳军 ;
江志敏 ;
喻晓彬 ;
彭冰霞 .
地球化学, 2004, (05) :447-458
[3]   闽西-赣南早-中侏罗世盆地及其火成岩特征 [J].
邓平 ;
舒良树 ;
余心起 ;
王彬 ;
谭正中 ;
孙岩 .
岩石学报, 2004, (03) :521-532
[4]   赣中地区早中生代OIB碱性玄武岩的厘定及构造意义 [J].
王岳军 ;
廖超林 ;
范蔚茗 ;
彭头平 .
地球化学, 2004, (02) :109-117
[5]   对华南花岗岩研究的若干思考 [J].
周新民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4) :556-565
[6]   浙东早白垩世火山岩组合的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 [J].
谢昕 ;
徐夕生 ;
邢光福 ;
邹海波 .
岩石学报, 2003, (03) :385-398
[7]   湘东南汝城盆地基性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环境 [J].
贾大成 ;
胡瑞忠 ;
卢焱 .
地质地球化学, 2003, (02) :25-31
[8]   赣南临江盆地余田群双峰式火山岩的Rb-Sr年代学研究 [J].
章邦桐 ;
陈培荣 ;
孔兴功 .
中国地质, 2002, (04) :351-354
[9]   湘东北中生代基性岩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J].
贾大成 ;
胡瑞忠 ;
谢桂青 .
地质地球化学, 2002, (03) :33-39
[10]   赣西北基性岩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J].
谢桂青 ;
胡瑞忠 ;
贾大成 .
地球化学, 2002, (04) :32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