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法团主义的维度

被引:3
作者
李力东
机构
[1]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
法团主义; 国家与社会关系; 国家法团主义,社会法团主义;
D O I
10.13793/j.cnki.42-1020/c.2013.01.019
中图分类号
D632.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团主义作为一种建立在功能性团体基础上的利益代表和协调体系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中国当前虽然具有国家法团主义的显著特征,但是随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的组织化水平和社会团体的自治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实现从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的过渡是值得期待的。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比较视角下中国合作主义的发展:以经济社团为例 [J].
马秋莎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2) :126-138
[3]   另一领域的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的政治学视角 [J].
陈剩勇 .
学术界, 2003, (06) :23-35
[4]  
中国的大转型.[M].萧功秦; 著.新星出版社.2008,
[5]  
安邦之道.[M].王绍光;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  
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M].(美)霍华德·威亚尔达(HowardJ.Wiarda)著;娄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法团主义.[M].张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  
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M].徐湘林主编;.中信出版社.2004,
[9]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英]戴维·米勒(DavidMiller);[英]韦农·波格丹诺(VernonBogdanor)主编;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0]  
权力的转移.[M].康晓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