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及以上城市影响腹地及其演变

被引:11
作者
潘竟虎 [1 ]
刘伟圣 [2 ]
尹君 [3 ]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
[2] 兰州大学
[3] 南京审计学院
关键词
城市腹地; 城市影响范围; 空间场能; 可达性; 中国;
D O I
10.13239/j.bjsshkxy.cswt.140607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从"城市结节性"和"空间交通可达性"两个方面改进场强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体系计算城市结节性指数,利用累积耗费距离测算空间可达性,借助k阶数据场模型并遵循场强取大原则,综合测度分析了1991年和2010年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影响腹地范围及空间演变特征。测度结果表明,1991-2010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从1991年的246.98分钟缩短为2010年的193.43分钟,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中小城市不同程度地扩展了自身的影响腹地,而大城市的腹地则有所收缩;城市腹地的偏移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态势,空间形态总体趋于规则和紧凑。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基于Huff模型的辽宁沿海港口腹地演变分析 [J].
姜晓丽 ;
张平宇 .
地理科学, 2013, 33 (03) :282-290
[2]   重庆城市经济空间影响力研究 [J].
龙拥军 ;
杨庆媛 .
经济地理, 2012, 32 (05) :71-76
[3]   基于空间联系的城市腹地范围划分——以江苏省为例 [J].
钟业喜 ;
陆玉麒 .
地理科学, 2012, 32 (05) :536-543
[4]   基于场强模型的海西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影响腹地的空间格局 [J].
邱岳 ;
韦素琼 ;
陈进栋 .
地理研究, 2011, 30 (05) :795-803
[5]   基于改进场模型的城市影响范围动态演变——以中国中部地区为例 [J].
王丽 ;
邓羽 ;
刘盛和 ;
王江浩 .
地理学报, 2011, 66 (02) :189-198
[6]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划分 [J].
蒋海兵 ;
徐建刚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58-64+69
[7]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河南省城市影响区研究 [J].
吴国玺 ;
阎卫阳 .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01) :55-59
[8]   基于路网结构的旅游景点可达性分析——以南京市区为例 [J].
靳诚 ;
陆玉麒 ;
张莉 ;
徐菁 .
地理研究, 2009, 28 (01) :246-258
[9]   中心城市影响腹地的动态变化研究 [J].
王德 ;
项曰丙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9) :1175-1179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 [J].
闫小培 ;
林彰平 .
地理学报, 2004, (03) :43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