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非螺区输入性钉螺生存及繁殖能力的研究

被引:9
作者
骆雄才 [1 ]
黄少玉 [1 ]
邓卓晖 [1 ]
李建中 [2 ]
林荣幸 [1 ]
张启明 [1 ]
张贤昌 [1 ]
尹冬梅 [2 ]
吴景赠 [2 ]
黄金龙 [1 ]
机构
[1]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广东省卫生厅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钉螺; 血吸虫病; 生存能力; 繁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84 [防疫措施和管理];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了解输入性钉螺在广东省非螺区水网地带及珠江口冲积地咸淡水交接区域的生存能力,为制定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东省原螺区的地貌,在非疫区选择类似的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飞龙的渠塘边地及珠江口咸淡水交接地带南沙区万顷沙原野山庄低洼地作为观察点,各设置养螺笼5个。2006年1、8月分别到湖南岳阳市洞庭湖洲滩用人工捕集法收集钉螺,采用解剖法、爬行法等对钉螺的死活、雌雄及感染性等进行鉴定;2006年1、8月分别两次(第1、2批)在两个观察点投放输入活钉螺,每笼投放活钉螺10~50只;于投螺后次月起逐月对输入钉螺的死活情况、交配情况及气温等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第1批输入钉螺在水网地区的大石观察点3个月时检查的存活率为26.67%(48/180),7个月存活率为10.56%(19/180),最长存活时间达近2年,存活率为2.22%(4/180)。珠江口咸淡水交接地南沙观察点第1批输入的钉螺生存时间仅约6个月,3个月的存活率为1.67%(3/180);第2批输入的3个月、6个月、1年检查的存活率分别为31.20%(78/250)、25.60%(64/250)和1.48%(37/250)。大石、南沙2个观察点1-12月均可见钉螺交配现象,查获的活钉螺总交配率分别为15.61%(216/1384)和14.18%(134/945)(P>0.05)。2007年5月10日和6月14日分别在南沙和大石观察点查获第2代钉螺3只和4只。结论洞庭湖区钉螺在广东省水网地区及珠江口咸淡水交接地带的可疑孳生环境中可以生存、交配和繁殖。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查螺人员年龄、接受血防健康教育对查螺质量的影响调查 [J].
黄少玉 ;
骆雄才 ;
张启明 ;
林荣幸 .
华南预防医学, 2006, (02) :54-55
[2]   200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J].
郝阳 ;
吴晓华 ;
夏刚 ;
郑浩 ;
郭家钢 ;
王立英 ;
周晓农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5, (06) :401-404+487
[3]   三峡库区钉螺生长繁殖模拟试验 [J].
肖邦忠 ;
廖文芳 ;
季恒清 ;
吴成果 ;
万仕学 ;
林晓光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4, (01) :65-66
[4]   1999-2000年湖南省新发现有螺区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J].
蔡凯平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2, (03) :213-214
[5]   黄石水库灌溉系统血吸虫病新流行区形成及防制研究 [J].
吴昭武 ;
刘新胜 ;
彭先平 ;
肖俊文 ;
姚孝明 ;
赵正元 ;
吴秋泉 ;
吴明清 ;
皮辉 ;
陈焱 ;
易命宜 ;
方金城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1, (03) :137-140
[6]  
实用钉螺学[M]. 科学出版社 , 周晓农主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