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104
作者
刘洛 [1 ,2 ,3 ]
徐新良 [2 ]
刘纪远 [2 ]
陈曦 [1 ]
宁佳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耕地; 粮食生产潜力; GAEZ模型;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F326.11 [粮食作物];
学科分类号
0903 ;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1990年以来,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耕地数量与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采用GAEZ模型,结合中国气象、地形、土壤等因素,定量分析了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空间特征以及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 2010年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为10.55亿t,全国耕地平均粮食生产潜力为7614 kg/hm2。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高而西北部较低的趋势,并且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2 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总体呈现南减北增、总量减少的基本特征。新增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转移。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297万t,占2010年全国实际粮食总产量的0.29%。3在1990-2000年与2000-2010年两个时期,耕地变化对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影响差异明显。前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1011万t,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后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1308万t,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从总体看,近20年来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增加主要是由林、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所导致,而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减少主要是由城市扩展和退耕还林还草所导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767 / 177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英文) [J].
刘纪远 ;
匡文慧 ;
张增祥 ;
徐新良 ;
秦元伟 ;
宁佳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吴世新 ;
史学正 ;
江南 ;
于东升 ;
潘贤章 ;
迟文峰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 (02) :195-210
[2]   生态退耕对中国农田生产力的影响(英文) [J].
秦元伟 ;
闫慧敏 ;
刘纪远 ;
董金玮 ;
陈静清 ;
肖向明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3, 23 (03) :404-416
[3]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J].
陈印军 ;
易小燕 ;
方琳娜 ;
李倩倩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 (06) :4-10
[4]  
中国耕地用途转移对耕地生产力影响的预测与分析[J]. 姜群鸥,邓祥征,林英志,崔永伟.应用生态学报. 2010(12)
[5]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21st century[J]. LIU Jiyuan1, ZHANG Zengxiang2, XU Xinliang1, KUANG Wenhui1, ZHOU Wancun3, ZHANG Shuwen4, LI Rendong5, YAN Changzhen6, YU Dongsheng7, WU Shixin8, JIANG Nan9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2.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3. Chengdu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AS, Chengdu 610041, C
[6]  
Evaluation for Us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Grain Production:A Case Study of Changshu,Taihe and Ansai in China[J]. SONG Wei1,2,CHEN Baiming1,CHEN Xiwei1,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China;2. Grad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9(01)
[7]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J].
石淑芹 ;
陈佑启 ;
姚艳敏 ;
李志斌 ;
何英彬 .
地理学报, 2008, (06) :574-586
[8]   近期气候波动与LUCC过程对东北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 [J].
徐新良 ;
刘纪远 ;
曹明奎 ;
张树文 .
地理科学, 2007, (03) :318-324
[9]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J].
曾科军 ;
陈逸 ;
高中贵 ;
彭补拙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 (06) :58-61
[10]  
Impacts of land-use and climate changes on ec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cycle in the cropping-grazing transitional zone in China[J]. GAO Zhiqiang, LIU Jiyuan, CAO Mingkui, LI Kerang & TAO Bo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