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溶存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

被引:16
作者
赵静 [1 ]
张桂玲 [1 ]
吴莹 [2 ]
张经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长江; 氧化亚氮(N2O); 释放; 分布; 通量;
D O I
10.13671/j.hjkxxb.2009.09.029
中图分类号
X832 [水质监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于2008年1月对长江宜昌到徐六泾段干流以及部分湖泊和支流入江口进行了调查,并于2007年6月到2008年5月对长江徐六泾进行了逐月调查,采样测定了长江溶存N2O的浓度并选择合适的模型估算了其释放通量.结果表明,2008年1月长江表层河水中N2O的平均浓度为(22.0±3.5)nmo·lL-1,均处于过饱和状态,平均饱和度为180%±33%,长江向大气释放N2O通量平均为(13.7±14.6)μmol·m-·2d-1.冬季长江溶存N2O的分布规律为下游溶存N2O浓度高于中游,支流及湖泊高于干流.长江徐六泾段河水中N2O全年平均浓度为(19.4±7.3)nmol·L-1,呈现明显季节变化特征.长江徐六泾段河水中N2O平均释放通量为(43.9±24.9)μmol·m-2·d-1,夏季最高可达80.7μmol·m-·2d-1.初步估算出长江每年向大气释放N2O-N的量为12.0Gg·a-1,约占整个中国N2O排放量的1.1%.而长江输入东、黄海N2O-N的年通量为0.5Gg·a-1,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N2O分布及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995 / 20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 [1] 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D].张峰.中国海洋大学.2007, 03
  • [2] 长江氮的输送通量
    沈志良
    [J]. 水科学进展, 2004, (06) : 752 - 759
  • [3] 长江干流主要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特征——1998~1999年日中合作调查结果分析
    徐开钦
    林诚二
    牧秀明
    村上正吾
    徐保华
    渡边正孝
    [J]. 地理学报, 2004, (01) : 118 - 124
  • [4] 农业活动非点源污染与水环境恶化
    唐莲
    白丹
    [J]. 环境保护, 2003, (03) : 18 - 20
  • [5] 长江流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输送无机氮的影响——1968~1997年的时间变化分析
    晏维金
    章申
    王嘉慧
    [J]. 地理学报, 2001, (05) : 504 - 513
  • [6] 中国地区氧化亚氮排放量及其变化的估算
    王少彬
    苏维瀚
    [J]. 环境科学, 1993, (03) : 42 - 46+92
  • [7] Distributions and sea-to-air fluxes of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in the North East China Sea in summer.[J].Guiling Zhang;Jing Zhang;Jingling Ren;Jianbing Li;Sumei Liu.Marine Chemistry.2008, 1
  • [8] Nitrogen behaviour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 in the tidal Seine River estuary (France) as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upstream watershed
    Garnier, J
    Cébron, A
    Tallec, G
    Billen, G
    Sebilo, M
    Martinez, A
    [J]. BIOGEOCHEMISTRY, 2006, 77 (03) : 305 - 326
  • [9] Nitrous Oxide Emission from some English and Welsh Rivers and Estuaries.[J].L. F. Dong;D. B. Nedwell;I. Colbeck;J. Finch.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Focus.2004, 6
  • [10] Nutrients in the Changjiang and its tributaries
    Liu, SM
    Zhang, J
    Chen, HT
    Wu, Y
    Xiong, H
    Zhang, ZF
    [J]. BIOGEOCHEMISTRY, 2003, 62 (01) : 1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