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

被引:241
作者
张谊生
机构
[1] 上海师大文学院
关键词
副词; 虚化; 虚化机制; 虚化轨迹; 形成诱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本文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汉语副词的虚化轨迹和形成诱因,探讨了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副词的性质与分类、兼类与范围提出了相应的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5+93 +9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J].
沈家煊 .
当代语言学, 1998, (03) :41-46
[2]   先秦汉语的复音副词“不过” [J].
刘利 .
中国语文, 1997, (01) :67-69
[3]   谈“却”(卻)字三项副词用法的演成及其与几个相关副词的平行发展 [J].
董淑慧 .
汉语学习, 1996, (04) :52-56
[4]   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 [J].
金昌吉 .
汉语学习, 1996, (02) :13-18
[5]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J].
刘坚 ;
曹广顺 ;
吴福祥 .
中国语文, 1995, (03) :161-169
[6]   《虚化论》评介 [J].
孙朝奋 .
国外语言学, 1994, (04) :19-25+18
[7]   “语法化”研究综观 [J].
沈家煊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04) :17-24+80
[8]  
“不成”词性的转移[J]. 钟兆华.中国语文. 1991 (04)
[9]  
也谈“不成”词性的转移[J]. 徐时仪.中国语文. 1993 (05)
[10]  
中国语历史文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日)太田辰夫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