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属性确证

被引:44
作者
马永强
机构
[1]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超个人法益; 信息自决权; 社会交往利益; 被害人同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不符合超个人法益的特征,公民个人信息亦不具有超个人属性。本罪的超个人法益解读缺乏根据,属于理论误读,且具有危及罪刑法定原则的风险。基于《宪法》以及《民法典》等前置法准据,公民个人信息具有明确的个人权利属性,其刑法保护意义集中体现为对个人信息自决及个体社会交往利益(如人身、财产及隐私安全)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公共价值,也应在个体论视角中衍生性地予以定位,具体表现为公民对公共价值的尊重,作为对公民个人信息自决权的限缩。相应地,本罪法益应当完整概括为公民个人信息自决权及相关社会交往利益。该理解既可以解释本罪中被害人同意的限制问题,也为本罪的罪量和法益侵害程度判断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根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18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经同意买卖个人信息也属违法犯罪.[N].高艳东;.检察日报.2018,
[2]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例外.[N].吴心斌;温锦资;.人民法院报.2018,
[3]   法定犯时代下违法性认识的立场转换 [J].
王俊 .
现代法学, 2020, 42 (06) :180-194
[4]   《民法典》视域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适用 [J].
喻海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3 (06) :1-8
[5]   信息和数据概念区分的法律意义 [J].
梅夏英 .
比较法研究, 2020, (06) :151-162
[6]   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属性、法理基础与保护路径 [J].
郑维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0, 26 (06) :125-139
[7]   Web3.0时代网络犯罪的代际特征及刑法应对 [J].
刘艳红 .
环球法律评论, 2020, 42 (05) :100-116
[8]   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模式 [J].
劳东燕 .
比较法研究, 2020, (05) :35-50
[9]   论我国民法典中个人信息权益的性质 [J].
程啸 .
政治与法律, 2020, (08) :2-14
[10]   论疫情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以比例原则为视角 [J].
江海洋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0, (04) :183-19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