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如何“与‘我们’同在”?

被引:13
作者
樊浩
机构
[1] 樊浩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伦理; 精神史; 问题流; 伦理觉悟;
D O I
10.16240/j.cnki.1002-3976.2013.05.009
中图分类号
B82 [伦理学(道德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伦理到底如何"与‘我们’同在"?这是道德合法性的真理与信念前提。伦理道德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精神发展史、人的生命发展史相一致。个体与实体直接同一的伦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原初状态,也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古希腊传统中的苏格拉底之"死",希伯来传统中的上帝之"怒",中国春秋时代的孔子"周游"与老子"出关",分别以悲剧与喜剧的方式,呈现伦理世界中人类精神的"悲怆情愫"。伦理世界解构,"大道废,有仁义",人类精神进入以个体为真理,通过教化建构生活世界的伦理普遍性的教化世界。"上帝死了"(尼采)、"打到孔家店"(五四运动),以"伟大可恨"标示教化世界的幻灭,而"上帝之死"与"尼采之疯"之间戏剧般的关联,似乎再次以悲剧的方式申言伦理实体对人的精神的生命意义。由此,人类精神进入道德世界。道德世界透过"伦理上的造诣"将教化世界中的个体提升为主体,达到主体与实体的同一,达到精神史的当代觉悟,即"伦理觉悟"。"伦理觉悟"不仅是伦理家园的精神回归,更是人类的"最后觉悟":"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人类种族的绵延"已经开始取决于"人类学会伦理地思考的程度"(罗素)。人类精神史以伦理为重心,形成绵延不绝的问题流:"我在哪里?""我是谁?"(自然世界)——"人应当如何生活?"(伦理世界)——"我们如何在一起?"(教化世界)——"我们能否在一起?"(道德世界)。当代人类精神的伦理问题如此严峻,乃至发生"人类还会有前途吗"的"梁漱溟之问"。
引用
收藏
页码:4 / 2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英)罗素(Russell;Bertrard)著;肖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  
自我论.[M].[苏]科恩(Кон;И·С·) 著;佟景韩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M].[古希腊]柏拉图(Ρλατων) 著;严群 译.商务印书馆.198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
[5]  
精神现象学.[M].(德)黑格尔;G.W.F.著;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2,
[6]  
法哲学原理.[M].(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7]   《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 [J].
樊浩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03) :125-140+206
[8]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J].
樊浩 .
学习与探索, 2011, (01) :7-13
[9]   反传统主义大学文化的人文品质反思 [J].
樊浩 .
教育研究, 2000, (01) :39-46+61
[10]   孔子再评价 [J].
李泽厚 .
中国社会科学, 1980, (02) :7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