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铅污染土壤修复基准

被引:14
作者
陈苏 [1 ,2 ]
孙丽娜 [1 ]
晁雷 [3 ]
周启星 [2 ]
孙铁珩 [1 ,2 ]
机构
[1] 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3]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铅; 过氧化氢酶; 磷酸酶; 脲酶; 修复基准;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0.07.008
中图分类号
X5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120405 ;
摘要
近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很快,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则相对迟缓。为了推进我国该领域的工作,对铅胁迫下土壤酶活性(如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确定棕壤土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铅能够刺激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但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增加,这种刺激作用逐渐减小。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宜作为铅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土壤磷酸酶活性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磷酸酶活性不能作为铅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在整个实验时间范围内,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中铅的浓度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土壤脲酶活性可以作为铅污染土壤生物标记物。以土壤脲酶抑制率降低25%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为94mg·kg-1,以土壤脲酶抑制率降低45%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为178mg·kg-1。
引用
收藏
页码:1659 / 166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施用猪粪农田重金属分布迁移和污染评价 [J].
晁雷 ;
周启星 ;
陈苏 ;
崔爽 ;
任丽萍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 (06) :951-954
[2]   铅与对二氯苯复合污染对小麦和大白菜种子发芽及幼苗期生长的毒性 [J].
晁雷 ;
周启星 ;
崔爽 ;
陈苏 ;
孙铁珩 .
生态学杂志, 2006, (08) :944-949
[3]   建立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探讨 [J].
晁雷 ;
周启星 ;
陈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2) :331-334
[4]  
Effect of combined pollution by heavy metals on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 in areas polluted by tailings from Pb-Zn-Ag mine[J]. CHEN Cheng-li, LIAO Min~*, HUANG Chang-yong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Science,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5(04)
[5]  
Effects of Lanthanum and Cerium on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in Two Soils[J]. 徐冬梅,刘广深,徐杰,刘维屏.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04(05)
[6]   Soil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Agroforestry System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J].
Wan Fuxu Chen Ping College of Forestry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PRChina .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2004, (02) :21-26
[7]   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建立的方法体系研究 [J].
周启星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2) :316-320
[8]   动物生物标志物在土壤污染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J].
李培军 ;
熊先哲 ;
杨桂芬 ;
刘宛 ;
许华夏 ;
台培东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2) :2347-2350
[9]   Adsorption of Acid Phosphatase on Minerals and Soil Colloids in Presence of Citrate and Phosphate [J].
L.GIANFREDA ;
A.VIOLANTE .
Pedosphere, 2002, (04) :339-348
[10]   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J].
何冰 ;
杨肖娥 ;
魏幼璋 .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1, (09)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