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铅污染土壤修复基准

被引:14
作者
陈苏 [1 ,2 ]
孙丽娜 [1 ]
晁雷 [3 ]
周启星 [2 ]
孙铁珩 [1 ,2 ]
机构
[1] 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3]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铅; 过氧化氢酶; 磷酸酶; 脲酶; 修复基准;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0.07.008
中图分类号
X5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120405 ;
摘要
近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很快,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则相对迟缓。为了推进我国该领域的工作,对铅胁迫下土壤酶活性(如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确定棕壤土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铅能够刺激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但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增加,这种刺激作用逐渐减小。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宜作为铅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土壤磷酸酶活性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磷酸酶活性不能作为铅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在整个实验时间范围内,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中铅的浓度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土壤脲酶活性可以作为铅污染土壤生物标记物。以土壤脲酶抑制率降低25%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为94mg·kg-1,以土壤脲酶抑制率降低45%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为178mg·kg-1。
引用
收藏
页码:1659 / 166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1]  
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M]. 科学出版社 , 孙铁珩,李培军,周启星等著, 2005
[12]  
土壤酶学[M]. 科学出版社 , 周礼恺 编著, 1987
[13]  
Influence of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selenic acid (IV) on the activity of soil enzymes[J] . J. Nowak,K. Kaklewski,D. Klódk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2002 (1)
[14]  
Effect of zinc and copper on soil enzyme activity. BADULA L,PACHA J,SLIWA U. Acta Biol Katowice .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