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被引:251
作者
张富刚
刘彦随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农村发展系统; 动力机制; 新农村建设模式;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7 [地方农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从系统论的角度,剖析农村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特征及动力机制,是构建区域农村发展主导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①区域系统是一个连续的城乡统一体,农村问题必须置于区域整体系统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②区域农村发展系统是一个由农村发展内核系统和农村发展外缘系统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农村发展的本质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耦合协调作用的过程。③区域农村发展综合能力取决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外援驱动力两个方面,三者均是矢量的概念,符合物理学意义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分力之间相互组合,形成四种不同的类型,对应不同的农村发展状态。④依据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源的差异性,将农村发展模式分为工业化、城市化外援驱动主导型和农村自我发展主导型两个一级类,以及工业企业带动型和特色产业发展型等六个二级类。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发展为研究主线,结合不同农村发展模式的特征与要求,是地理学研究农村发展机制与模式的新视角。
引用
收藏
页码:115 / 1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J].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07, (06) :563-570
[2]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 [J].
龙花楼 .
地理学报, 2006, (10) :1093-1100
[3]   新农村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J].
蓝海涛 ;
黄汉权 .
中国经贸导刊, 2006, (07) :18-20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解读 [J].
朱子娟 .
理论观察, 2006, (01) :11-12
[5]   重提“新农村建设” [J].
陈锡文 .
中国改革, 2006, (02) :14-17
[6]   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土地生产力的技术进步效应实证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 [J].
叶依广 ;
庞英 ;
张全景 .
资源科学, 2005, (03) :61-65
[7]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J].
刘彦随 ;
王大伟 ;
彭留英 .
地理学报, 2004, (S1) :175-182
[8]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曾尊固 ;
熊宁 ;
范文国 .
地理研究, 2002, (01) :115-124
[9]   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 [J].
蔡运龙 .
地理学报, 1995, (02)
[10]   江苏省农业区域发展的新特点与农业生产布局的新问题 [J].
佘之祥 .
地理学报, 1979, (02) :10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