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三极到北极:气候与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29
作者
王康 [1 ,2 ]
张廷军 [3 ,4 ]
牟翠翠 [3 ,4 ]
钟歆玥 [5 ]
彭小清 [3 ,4 ]
曹斌 [6 ]
鲁蕾 [3 ,4 ]
郑雷 [7 ]
吴小丹 [3 ,4 ]
刘佳 [8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北极与高山研究所
[3]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
[5]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6]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7]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8] 长安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第三极; 北极; 气候; 冰冻圈; 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P343.6 [冰川];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070501 ;
摘要
第三极和北极地区对于区域和全球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国家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现。通过对第三极和北极气候与冰冻圈研究的现状、趋势进行梳理总结,为未来的系统研究提供借鉴。结果显示,第三极和北极气候系统与冰冻圈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并预计将持续下去。第三极和北极地区气温在以全球平均升温速度两倍的速率变暖,且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变化总体趋势高度一致;降水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变率和不确定性较大;极端事件(尤其是极端降水)的频率增加;积雪范围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雪水当量、积雪天数的变化存在区域和周期性差异;多年冻土温度升高,活动层厚度增加,亦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这些变化不仅对生态、水文、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基础设施、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包括重金属污染、食品安全等。气候及冰冻圈快速变化会通过反照率反馈、水汽反馈等机制被放大,并通过一系列大气及海洋环流过程,对周边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广泛影响。目前第三极和北极研究中面临的重要共同问题包括极度稀疏的地面观测资料、模型物理机制和精细化描述不足以及缺少与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系统关联的量化研究和可靠证据。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赖地面监测网络的扩展以及对冰冻圈和气候系统物理过程理解的提升。从第三极到北极,不仅是研究视角的扩大,更是全面理解第三极和北极在地球系统中作用的必经之路。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23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199 条
[1]   Land–atmosphere–ocean coupling associated with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limate impacts [J].
Yimin Liu ;
Mengmeng Lu ;
Haijun Yang ;
Anmin Duan ;
Bian He ;
Song Yang ;
Guoxiong Wu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7 (03) :534-552
[2]   全球山地冰冻圈变化、影响与适应 [J].
康世昌 ;
郭万钦 ;
钟歆玥 ;
许民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16 (02) :143-152
[3]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与趋势及影响 [J].
王宁练 ;
姚檀栋 ;
徐柏青 ;
陈安安 ;
王伟财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 (11) :1220-1232
[4]   冰冻圈服务评估方法探讨 [J].
应雪 ;
吴通华 ;
苏勃 ;
朱小凡 ;
肖瑶 .
冰川冻土, 2019, 41 (05) :1271-1280
[5]   典型冰冻圈地区植被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以祁连山为例 [J].
桂娟 ;
王旭峰 ;
李宗省 ;
邹海明 ;
李爱军 .
冰川冻土, 2019, (05) :1235-1243
[6]   冰冻圈变化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影响及其适应性管理策略 [J].
王世金 ;
丁永建 ;
效存德 .
冰川冻土, 2018, (05) :863-874
[7]  
Cry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disciplinary system[J] Dahe Qin;Yongjian Ding;Cunde Xiao;Shichang Kang;Jianwen Ren;Jianping Yang;Shiqiang Zhang;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8, 02
[9]   多年冻土调查和监测为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J].
赵林 ;
吴通华 ;
谢昌卫 ;
李韧 ;
吴晓东 ;
姚济敏 ;
岳广阳 ;
肖瑶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 (10) :1159-1168
[10]  
Forma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limate Effects[J] Guoxiong WU;Bian HE;Anmin DUAN;Yimin LIU;Wei Y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