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枞盆地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来自矾山明矾石矿床地质特征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26
作者
范裕 [1 ]
周涛发 [1 ,2 ]
袁峰 [1 ]
唐敏惠 [3 ]
张乐骏 [1 ,2 ]
马良 [1 ]
谢杰 [1 ]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Ore Deposit(CODES),University of
关键词
明矾石; 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系统; 硫同位素; 玢岩铁矿; 庐枞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1.1 [内生矿床];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盆地内产出一系列铁、铜、铅、锌、铀等金属矿床,同时还大量产出以明矾石和硬石膏为代表的非金属矿床。庐枞盆地北部砖桥组火山岩内中酸性硫酸盐蚀变广泛发育,指示盆地内存在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系统。本文以盆地北部矾山明矾石矿床为研究对象,查明了矾山明矾石矿体主要赋存在火山碎屑岩内,矿体呈似层状,产状基本上与围岩一致,矿石类型以黄铁矿-石英-明矾石矿石为主,明矾石主要为钾明矾石,主要蚀变类型包括明矾石化、硅化、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明矾石的δ34S值范围为20.29‰23.18‰,平均值为21.86‰,黄铁矿δ34S值范围为-7.06‰-8.36‰,平均值为-7.49‰,明矾石和黄铁矿δ34S平均值计算Δ34SAlun-Py为29.35‰,指示矾山明矾石为岩浆热液与火山岩地层水岩作用的产物,硫同位素温度计计算得出明矾石形成温度为264℃。通过相关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庐枞盆地内存在高硫化型低温热液系统,系统中广泛发育的酸性蚀变很可能是玢岩铁矿成矿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玢岩铁矿系统成矿气液不断作用并演化到了最晚阶段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3657 / 366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作用
    董树文
    项怀顺
    高锐
    吕庆田
    李建设
    战双庆
    卢占武
    马立成
    [J]. 岩石学报, 2010, 26 (09) : 2529 - 2542
  • [2] 庐枞盆地侵入岩的时空格架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周涛发
    范裕
    袁峰
    宋传中
    张乐骏
    钱存超
    陆三明
    David RC
    [J]. 岩石学报, 2010, 26 (09) : 2694 - 2714
  • [3] Geochronology of the volcanic rocks in the Lu-Zong basin and its significance.[J].David COOKE;Sebastien MEFFRE;.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8, 10
  • [4] 庐枞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起源、演化及形成背景
    袁峰
    周涛发
    范裕
    陆三明
    钱存超
    张乐骏
    段超
    唐敏慧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8) : 1691 - 1702
  • [5] 安徽庐江—枞阳地区A型花岗岩的LA-ICP-M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范裕
    周涛发
    袁峰
    钱存超
    陆三明
    DAVID Cooke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8) : 1715 - 1724
  • [6]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周涛发
    范裕
    袁峰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8) : 1665 - 1678
  • [7] 蒙脱石的晶体化学式计算与分类
    孙红娟
    彭同江
    刘颖
    [J]. 人工晶体学报, 2008, (02) : 350 - 355
  • [8] 安徽庐枞盆地中巴家滩岩体的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
    周涛发
    宋明义
    范裕
    袁峰
    刘珺
    吴明安
    钱存超
    陆三明
    [J]. 岩石学报, 2007, (10) : 2379 - 2386
  • [9]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最新进展
    江思宏
    聂凤军
    张义
    胡朋
    [J]. 地学前缘, 2004, (02) : 401 - 411
  • [10] 紫金山地区的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
    张德全
    佘宏全
    李大新
    丰成友
    [J]. 地质学报, 2003, (02) : 253 -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