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簇矮病的研究Ⅳ: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试验

被引:2
作者
谢联辉
林奇英
谢黎明
赖桂炳
机构
[1] 福建农学院病毒室
关键词
黑尾叶蝉; 传毒; 介体; 虫量; 水稻; 潜育期; 防治试验;
D O I
10.13926/j.cnki.apps.1984.01.006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水稻簇矮病的两种介体中,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传毒率(为45.1%)显著高于N.virescens(24.7%)。但不同虫态、龄期和性别,以及采自不同产地的同一种叶蝉,其传毒力并无显著的差异。病害的潜育期在17~29℃下为8~44天,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病害的发生发展与其有效毒源(带毒虫数量)、品种抗性及外界条件有密切关系。采用抗病品种(如赤块矮3号、包胎矮、珍龙13和珍龙410等),结合测报调节播插时间,必要时辅以育秧返青阶段做好治虫防病工作,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水稻类普矮病的研究Ⅰ.类普矮病——水稻上的一种新的病毒病 [J].
谢联辉 ;
陈昭炫 ;
林奇英 .
植物病理学报, 1979, (02) :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