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34
作者
李洪波 [1 ]
张敏 [2 ]
张春明 [2 ]
彭德华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2] 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
[3]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三系; 烃源岩; 地球化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大量岩心和岩屑样品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区有效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为0.4%,并依此厘定了红狮凹陷、扎哈泉凹陷和狮子沟地区E23和E13上部应为柴西南区第三系有效烃源岩。同时还选取了24块上述有效烃源岩进行了抽提物的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分析,针对其典型的咸水湖相沉积环境进行了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南区第三系烃源岩总体呈现正构烷烃的偶奇优势,Pr/Ph<0.6,较高伽玛蜡烷和升藿烷的翘尾巴特征,但不同地区与凹陷的上述特征略有差异;Pr/Ph、C35藿烷/C34藿烷与伽玛蜡烷/C30藿烷等一系列沉积环境参数指标的差异揭示出扎哈泉凹陷第三系烃源岩自成一体,特征迥异,应该处于微咸水—弱还原沉积环境,而红狮凹陷、跃进地区和狮子沟地区第三系烃源岩处于高盐度—强还原沉积环境,只是狮子沟地区相对较弱一些。认为柴西南区2类差异较大的第三系烃源岩分布区域特征可能预示柴西南区的原油也存在2类,因而在该区可能存在2大独立的油气系统。
引用
收藏
页码:519 / 52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评价 [J].
李洪波 ;
张敏 ;
张春明 ;
彭德华 .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 (06) :41-43
[2]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J].
陈迎宾 ;
袁剑英 ;
陈启林 ;
李碧宁 ;
张正刚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05) :645-648
[3]   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有利勘探领域 [J].
袁剑英 ;
陈启林 ;
陈迎宾 ;
阎存凤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05) :640-644
[4]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灶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J].
王力 ;
金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4) :467-472
[5]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J].
朱扬明 ;
苏爱国 ;
梁狄刚 ;
程克明 ;
彭德华 .
地质科学, 2004, (04) :475-485
[6]   柴达木盆地原油烃类地球化学特征 [J].
段毅 ;
王智平 ;
张辉 ;
吴保祥 ;
王传远 ;
孟自芳 ;
张晓宝 ;
周世新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04) :359-364
[7]   柴达木盆地咸湖相生油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J].
朱扬明 ;
苏爱国 ;
梁狄刚 ;
程克明 ;
翁焕新 ;
彭德华 .
地球化学, 2003, (02) :117-123
[8]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有效生油岩的识别 [J].
金强 ;
查明 ;
赵磊 .
沉积学报, 2001, (01) :125-129+135
[9]   中国新生界咸水湖相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 [J].
张枝焕 ;
杨藩 ;
李东明 ;
方朝亮 .
沉积学报, 1998, (03) :119-123+131
[10]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对比 [J].
黄第藩 ;
张大江 ;
李晋超 ;
黄晓明 ;
周翥虹 .
沉积学报, 1989, (0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