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环境补偿制度比较分析

被引:2
作者
李艳丽
李利军
机构
[1] 石家庄铁道大学经管学院
关键词
环境补偿; 生态补偿; 环境生产要素; 环境容量;
D O I
10.14178/j.cnki.issn1007-2101.2011.01.003
中图分类号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摘要
在环境危机日益严峻,人类生存越来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对环境进行补偿正在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对中外环境补偿的概念认识、相关理论、实践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环境生产要素的基本原理,可以发现环境补偿的对象应当是环境而不是作为环境产权主体的人。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环境生产要素理论探讨 [J].
李艳丽 ;
李利军 .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04) :13-19+91
[2]   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环境意识缺陷批判 [J].
李利军 ;
张再生 .
求索, 2009, (02) :8-10
[3]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J].
杨光梅 ;
闵庆文 ;
李文华 ;
甄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生态学报, 2007, (10) :4289-4300
[4]   论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 [J].
周晓唯 .
思想战线, 2007, (05) :67-72
[5]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J].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 .
环境保护, 2007, (14) :53-54
[6]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一个分析性框架[J]. 俞海,任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7(02)
[7]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一个分析性框架[J]. 俞海,任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7 (02)
[8]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 [J].
程琳琳 ;
胡振琪 ;
宋蕾 .
中国矿业, 2007, (04) :11-13+18
[9]   福建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J].
丛澜 ;
徐威 .
环境保护, 2006, (19) :29-33
[10]   国际生态补偿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J].
高彤 ;
杨姝影 .
环境保护, 2006, (19) :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