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形变场特征研究

被引:21
作者
刘云华
单新建
屈春燕
张桂芳
机构
[1]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偏移量法; 地表破裂带; 震害评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9 [工程地震];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发震活动断层的地表破裂迹线决定了严重震灾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大地震发生后如果能够短时间内获得地表破裂带分布情况,确定地表破裂迹线,也就能够大致确定极震区的分布,为救援工作指明大的方向.本文以ALOS PALSAR为数据源,利用偏移量法获取了方位向及距离向的玉树地震形变场,方位向形变场显示地表破裂带呈NW-SE走向,大约310°,长度约55km,破裂主要由CENC所定震中向东南方向扩展,两盘相对错动最大可达1.3m,显示出左旋走滑的特性,按照卫星观测量与断层实际位错量之间的几何关系,换算后断层真实位错量则为1.7m;距离向形变场显示断层两盘最大错动1.1m(换算后断层真实位错量则为2m),断层北盘距离向位移减小(即视线向隆升)占主导,而在断层南盘距离向位移增加(即视线向沉降)占主导,相当于北盘向西运动,南盘向东运动,即左旋走滑.利用QuickBird影像震害检测结果显示断裂带附近建筑物倒塌严重,地震重灾带分布形态明显受断层迹线几何结构控制,震灾程度与地表形变场大小明显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310 / 13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玉树地震高倒塌率建筑物及诱因:遥感认识 [J].
郭华东 ;
张兵 ;
雷莉萍 ;
张丽 ;
陈玉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05) :538-540
[2]   921台湾集集地震的烈度等震线 [J].
郝敏 ;
谢礼立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 (02) :169-172
[3]   活动断层、地震灾害与减灾对策问题 [J].
徐锡伟 .
震灾防御技术, 2006, (01) :7-14
[4]  
甘孜-玉树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与近代大地震破裂[J]. 闻学泽,徐锡伟,郑荣章,谢英情,万创.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5]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6]   活断层地震地表破裂“避让带”宽度确定的依据与方法 [J].
徐锡伟 ;
于贵华 ;
马文涛 ;
冉永康 ;
陈桂华 ;
韩竹军 ;
张兰凤 ;
尤惠川 .
地震地质, 2002, (04) :470-483
[7]   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1999,M7.4)的强地震动 [J].
张敏政 ;
刘洁平 .
世界地震工程, 2000, (02) :1-7
[8]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的特征 [J].
罗奇峰 ;
那向谦 .
西北地震学报, 1997, (03) :53-56+63
[9]   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近代地震与未来地震趋势估计 [J].
周荣军 ;
闻学泽 ;
蔡长星 ;
马声浩 .
地震地质, 1997, (02) :20-29
[10]   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新构造特征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J].
闻学泽 ;
黄圣睦 ;
江在雄 .
地震地质, 1985, (03) :23-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