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的建立附视频
被引:15
作者:
刘阳
孙建宁
王堃
李俊青
董世芬
张硕峰
张胜威
武汀
机构: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药理系
来源:
关键词:
缺血性眩晕;
脑缺血;
模型,动物;
大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 [脑血管疾病];
R-332 [医用实验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1 ;
摘要:
目的建立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为研究相关治疗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手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和右侧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SCA)致大鼠右侧半脑不完全脑缺血建立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记录逃避电刺激所需的时间(潜伏期)作为衡量眩晕严重程度的指标,测量造模前后右侧前庭神经核组织血流量,计算血流量变化率,评价脑供血状况。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地芬尼多和天保宁能够明显缩短大鼠潜伏期(分别缩短61.9%、52.0%,P<0.01)。2.结扎右侧CCA及SCA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庭神经核组织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天保宁能明显增加结扎动脉后组织血流量,在结扎后5、10、15、20、25、30 min血流量分别增加92.8%、83.8%、77.3%、77.9%、65.7%、55.8%(P<0.01)。结论该模型持久稳定,动物脑部缺血明显,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动物眩晕时间及眩晕程度,可有效应用于抗缺血性眩晕药物的实验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3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