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一次事实与故事相结合的讨论

被引:72
作者
刘东生
孙继敏
吴文祥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中国黄土; 黄土研究; 黄土生态系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131 [];
学科分类号
0814 ;
摘要
地质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开拓地质多样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黄土研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究和目的研究3个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加强目的研究.中国已有条件从黄土所保存的各种信息,以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干旱化的机制、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为目的,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研究,提出黄土“地质生态系统”研究的概念。基础研究方面,讨论了 1)黄土序列连续性和间断性的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问题。2)黄土全球分布形成机制一元论问题;3)黄土地貌形态与地壳运动表现问题。应用研究方面,讨论了1)健康与黄土区域地球化学与地质生理学(GEOPHYSIOLOGY)问题;2)建设城乡与黄土地质生态结构问题;3)农业与黄土区域生态系统管理评价(REGIONAL ECOSYSTEMASSESMENT)。认为在黄土研究中会遇到社会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挑战,但关键是科学工作者自己的挑战。
引用
收藏
页码:185 / 207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Climate controls on dust storm occurrence in Maowusu Desert,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J]. HUANG Fu xiang, GAO Qiong (Laboratory of Quantitative Vegetation Ecology,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E mail: hfx1121@sina.com).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1(01)
[2]   黄土高原红粘土序列与晚第三纪的气候事件 [J].
安芷生 ;
孙东怀 ;
陈明扬 ;
孙有斌 ;
李立 ;
陈宝群 .
第四纪研究, 2000, (05) :435-446
[3]   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J].
张培震 .
第四纪研究, 1999, (05) :404-413
[4]   季风区古环境演化的相似性与人类演化 [J].
刘东生 ;
丁仲礼 .
第四纪研究, 1999, (04) :289-298
[5]   小口子史前地点发现的石制品研究 [J].
张森水 .
人类学学报, 1999, (02) :3-23
[6]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马海洲 ;
朱俊杰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16-322
[7]   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中的技术模式的比较 [J].
林圣龙 .
人类学学报, 1996, (01) :1-20
[8]   泥河湾盆地的水下黄土堆积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夏正楷 .
地理学报, 1992, (01) :58-65+98
[9]   对我国现代板内运动状况的初步探讨 [J].
丁国瑜 ;
卢演俦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6, (18) :1412-1415
[10]   历史时期“雨土”现象剖析 [J].
张德二 .
科学通报 , 1982, (05) :29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