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下土壤孔隙的定量分析

被引:38
作者
赵世伟 [1 ]
赵勇钢 [1 ,2 ]
吴金水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 黄土高原; 植被演替; 土壤孔隙; 土壤有机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土壤孔隙特征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下的"土壤水库"重建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5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阶段样地表层15~57mm的土壤孔隙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孔隙数、孔隙度、孔隙成圆率和分形维数等孔隙参数得到极显著地提高(P<0.01),表现的规律为顶级群落阶段>先锋乔木阶段>灌丛群落阶段>草地群落阶段>弃耕地阶段,说明植被自然恢复能明显促进土壤孔隙状况的提高,并且这种作用随着恢复演替时间的延长和植被类型的改变逐渐增强,最终在顶级群落阶段土壤孔隙参数达到最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各孔隙参数之间均有极显著(P<0.001)的线性关系,有机质累积量的增加可能是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孔隙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23 / 23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半干旱典型草原区退耕地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的影响 [J].
赵勇钢 ;
赵世伟 ;
曹丽花 ;
梁向锋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6) :14-20
[2]   子午岭林区典型植被下土壤结构及稳定性指标分析 [J].
梁向锋 ;
赵世伟 ;
华娟 ;
张扬 .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03) :12-16+22
[3]   子午岭植被自然演替中植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J].
王凯博 ;
陈美玲 ;
秦娟 ;
刘勇 ;
安慧 ;
上官周平 .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10) :2089-2096
[4]   利用CT扫描技术对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中大孔隙的研究 [J].
吴华山 ;
陈效民 ;
陈粲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2) :175-178
[5]   重建土壤水库是黄土高原治本之道 [J].
朱显谟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 (04) :320-324
[6]   土壤图像孔隙轮廓线分形特征及其应用 [J].
郭飞 ;
徐绍辉 ;
刘建立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7) :6-10
[7]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4, (04) :618-623
[8]   子午岭次生植被下土壤蓄水性能及有效性研究 [J].
赵世伟 ;
周印东 ;
吴金水 .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08) :1389-1392
[9]   子午岭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剖面有机质与持水性能变化 [J].
周印东 ;
吴金水 ;
赵世伟 ;
郭胜利 ;
路鹏 .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06) :895-900
[10]   CT扫描确定土壤大孔隙分布 [J].
冯杰 ;
郝振纯 .
水科学进展, 2002, (05) :6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