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语言透视两种传播形态的互动

被引:22
作者
隋岩
机构
[1]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
关键词
互联网; 群体传播; 大众传播; APEC蓝; 网络语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APEC蓝"一词最先在以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为首的群体传播中广泛流传,以嘲讽调侃的方式化解正统、权威的主流媒体传播语境。有别于常见网络语言的符号特征,"APEC蓝"不是靠重构能指来戏谑,而是以改变符号素的组合规则来指涉大众传播中缺失的意义,打破"同构",满足群体传播中的意义狂欢。这种群体传播中的网络语言盛景,看似威胁到旧的传播权力中心,但在意义不断的"延异"中,形成了过度娱乐的碎片化信息。"APEC蓝"进入大众传播语境后,重拾缺失的话语,并以权威正面回应的方式使意义再次发生改变,并形成更为稳定和广泛的影响力。伴随语言意义的不断变化促成了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形态的交织和互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87 / 19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M].吉益民; 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现代语言符号学.[M].王铭玉; 等著.商务印书馆.2012,
[3]  
传播符号论.[M].李彬;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普通语言学教程.[M].(瑞士) 索绪尔; 著.商务印书馆.2011,
[5]  
后现代论.[M].高宣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传播理论.[M].(美)斯蒂文·小约翰(S.W.Littlejohn)著;陈德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  
巴赫金全集.[M].(苏)巴赫金(М.М.Бахтин)著;晓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   强符号的国际传播途径研究 [J].
隋岩 .
当代传播, 2012, (05) :13-14+23
[9]   对“同构”的溯源与阐释 [J].
隋岩 ;
张丽萍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07) :35-39
[10]   网络语言意义建构的哲学思考 [J].
刘艳茹 .
学术交流, 2011, (03) :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