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80
作者
文都日乐 [1 ,2 ]
李刚 [2 ]
张静妮 [2 ]
赖欣 [2 ]
易津 [1 ]
范国艳 [3 ]
杨殿林 [2 ]
机构
[1]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2]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3]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关键词
呼伦贝尔; 草地类型;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以呼伦贝尔5种不同草地类型(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各类菌群数量分布在5种草地中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但不同菌群数量及区系组成在各草地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细菌数量在5种草地中依次为:羊草>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线叶菊>大针茅,真菌数量依次为:线叶菊>克氏针茅>羊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放线菌数量依次为:克氏针茅>羊草>线叶菊>贝加尔针茅>大针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在不同草地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显著高于其他草地类型(P<0.05),其中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较低。研究还表明,各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表层土壤(0~10cm)酶活性大于下层土壤(10~20cm)酶活性,不同草地类型间土壤酶活性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土壤脲酶活性以克氏针茅草原最高,且与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差异显著;而土壤磷酸酶活性则为羊草草原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均存在相关性,从回归分析得出的2个方程可知,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土壤含水量、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则随着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94 / 10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1]   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物理因子相关性特征 [J].
杨成德 ;
龙瑞军 ;
陈秀蓉 ;
满元荣 ;
徐长林 ;
惠婧婧 .
草业学报, 2007, (04) :62-68
[12]   Methods of studying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J].
Kirk, JL ;
Beaudette, LA ;
Hart, M ;
Moutoglis, P ;
Khironomos, JN ;
Lee, H ;
Trevors, JT .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04, 58 (02) :169-188
[13]   Plant diversity,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 function: Are there any links? [J].
Zak, DR ;
Holmes, WE ;
White, DC ;
Peacock, AD ;
Tilman, D .
ECOLOGY, 2003, 84 (08) :2042-2050
[14]   Climate variability, ecological gradient and the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J].
Ni, J ;
Zhang, XS .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0, 46 (03) :313-325
[15]   Functional aspects of soil animal diversity in agricultural grasslands [J].
Bardgett, RD ;
Cook, R .
APPLIED SOIL ECOLOGY, 1998, 10 (03) :263-276
[16]  
土壤农化分析.[M].鲍士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7]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许光辉;郑洪元 主编.农业出版社.1986,
[18]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关松荫 编著.农业出版社.1986,
[19]   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变化 [J].
蔡晓布 ;
钱成 ;
张永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8) :1733-1738
[20]   高寒草甸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的特征 [J].
王启兰 ;
曹广民 ;
王长庭 .
生态学杂志, 2007, (07) :100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