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研究

被引:30
作者
曾刚 [1 ,2 ,3 ]
杨舒婷 [1 ,3 ]
王丰龙 [1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2]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
[3]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协同发展能力; 空间分布; 规模-位序分布; 相关系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协同发展是目前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点,但是,目前对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的研究较少。依据增长极和复合生态系统等理论,遵循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构建了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生态保护4大领域18个核心指标组成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自然断裂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规模-位序分析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上海、南京、武汉在协同发展能力上表现卓越。从空间分布看,长江经济地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突出,长江下游地区在总协同指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但在生态保护领域表现一般;长江中游地区除武汉、长沙和南昌等省会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较高外,在总指数以及4个分领域处于中等水平;长江上游地区在总协同指数以及4个分领域协同能力非常低,仅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突出。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和科技创新水平对生态绿色发展的协同能力影响不大,说明长江经济带目前尚未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黄金水道建设的共赢。因此,未来长江经济带应以"绿色、创新、稳健"为核心思想,推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以重要节点城市为核心的分层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的创新协调发展,强化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风险的联合防控,提升经济带的协同发展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2641 / 26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解释——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J].
闫昊生 ;
孙久文 .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 39 (01) :57-67
[3]   基于创新合作联系的城市网络格局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J].
王丰龙 ;
曾刚 ;
叶琴 ;
陈弘挺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 (06) :797-805
[4]   长江经济带研究综述与展望 [J].
王丰龙 ;
曾刚 .
世界地理研究, 2017, 26 (02) :62-71+81
[5]   城市区域生态风险预警方法及其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调控中的应用 [J].
李杨帆 ;
林静玉 ;
孙翔 .
地理研究, 2017, 36 (03) :485-494
[6]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规律性分析 [J].
方创琳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01) :15-24
[7]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序言 [J].
毛汉英 ;
周成虎 ;
方创琳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01) :1-1
[8]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发布 [J].
曾刚 ;
王丰龙 .
环境经济, 2016, (Z6) :60-64
[9]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测评研究 [J].
曾刚 ;
王丰龙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 (02) :58-64
[10]   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J].
钟业喜 ;
冯兴华 ;
文玉钊 .
地理科学, 2016, 36 (01)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