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RAPD技术分析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后代品系遗传组成

被引:3
作者
郑翠明
常汝镇
邱丽娟
李玉清
郭蓓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
[2] 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品系;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RAPD;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育成品系及亲本 DNA组成位点的分析 ,探讨亲本遗传物质在后代中所占的比例 ,为大豆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所用的三个优良品系 870 2 -2-4、870 2 -2 -8、8650 -1 -4是从种间杂交组合 { (固新野生大豆 (P1) (承豆 1号(P2 ) (通交 81 -1 543 (P3) }选育出的。前 2个姊妹系是在组合 (P1× P2 )的 F2 代用P3进行回交选育成的 ,8650 -1 -4是在组合 (P1× P2 )的 F1代用 P3回交选育成的。用 79个引物进行 RAPD分析亲本及后代品系细胞核 DNA,其中 1 5个引物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 ,这 1 5个引物总扩增位点 1 2 1个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是 1 9、4、9个 ,表明野生大豆的遗传基础丰富。 870 2 -2 -4具有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是 2、2、5个。 870 2 -2 -8具有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为 1、2、8个 ,农艺性状表现更象 P3,如荚熟色、褐斑率。8650 -1 -4具有 P1、P2 、P3的特异位点数分别为 1 1、1、2个 ,在农艺性状上更多的继承了野生大豆的遗传特点 ,如多荚、多分枝。证明RAPD技术对于研究亲本和后代遗传关系是有效的。另外 ,亲本的一些特异位点在后代中加强 ,可能与杂种优势有关 ,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F1代优势及其与亲本关系的研究 [J].
王振民 ;
康波 ;
邓劭华 ;
孙中立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04) :17-22
[2]   野生大豆的利用与优异资源的创新 [J].
林红 .
中国油料, 1996, (04) :70-72
[3]   大豆种间杂交新种质遗传潜力评价 [J].
姚振纯 ;
林红 ;
来永才 ;
李秀兰 .
大豆科学, 1996, (04) :310-316
[4]   大豆育种过程中亲子遗传关系的RAPD研究初报 [J].
陈绍江,杨庆凯,王金陵,惠东威,陈受宜,崔润芝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2) :137-141
[5]   黑龙江省大豆推广品种的细胞质来源初步研究 [J].
张国栋 .
大豆科学, 1987, (04) :313-316
[6]   大豆品种间与种间杂种后代农艺性状遗传的比较研究 [J].
李文滨 ;
杨庆凯 ;
王金陵 ;
孟庆喜 ;
吴宗璞 ;
高凤兰 ;
赵淑文 .
大豆科学, 1986, (04) :26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