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对土壤团聚体特征以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47
作者
姜学兵 [1 ,2 ]
李运生 [1 ]
欧阳竹 [1 ]
侯瑞星 [1 ,2 ]
李发东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施有机肥; 土壤有机碳;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储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5 [有机农业]; S152 [土壤物理学];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实施7年的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免耕长期定位试验场为对象,研究免耕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储量的变化,为进一步评价免耕措施对黄淮海平原土壤结构和质量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设置免耕(NT)、免耕秸秆不还田(NTRR)、常规耕作(CT)3种处理,分析土壤表层(0~20 cm)及深层(20~60 cm)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土壤有机碳以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以及增加了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施用,与常规耕作相比,NT和NTRR可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其中,秸秆覆盖比施用有机肥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提高具有更显著的作用。与表层不同,深层土壤有机碳和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表现为NT<NTRR<CT,说明与CT相比,NT和NTRR不利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秸秆覆盖相比,施用有机肥对深层有机碳的积累更有利。从整个剖面(0~60 cm)来看,NT和NTRR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低于CT。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与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关系最为密切,说明该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能够指示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270 / 27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刘恩科 ;
赵秉强 ;
梅旭荣 ;
HWAT BingSo ;
李秀英 ;
李娟 .
生态学报, 2010, 30 (04) :1035-1041
[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J].
胡宁 ;
娄翼来 ;
梁雷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1) :223-226
[3]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 [J].
梁爱珍 ;
杨学明 ;
张晓平 ;
申艳 ;
时秀焕 ;
范如芹 ;
方华军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8) :2801-2808
[4]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J].
于爱忠 ;
黄高宝 ;
冯福学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9, (01) :84-88
[5]   覆盖模式及小麦根系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J].
林雁冰 ;
薛泉宏 ;
颜霞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6) :1389-1393
[6]   保护性耕作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王燕 ;
王小彬 ;
刘爽 ;
梁二 ;
蔡典雄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3) :766-771
[7]   轮作和施肥对半干旱区作物地上部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郭胜利 ;
吴金水 ;
党廷辉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03) :744-751
[8]   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J].
安婷婷 ;
汪景宽 ;
李双异 ;
于树 ;
朱平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2) :369-373
[9]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J].
梁爱珍 ;
张晓平 ;
杨学明 ;
CFDrury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6) :1287-1293
[10]   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 [J].
文倩 ;
关欣 .
干旱区研究, 2004, (04) :43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