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被引:23
作者
赵建国 [1 ]
蒋开锋 [2 ]
杨莉 [2 ]
杨乾华 [2 ]
万先齐 [2 ]
曹应江 [2 ]
游书梅 [2 ]
罗婧 [2 ]
张涛 [2 ]
郑家奎 [2 ]
机构
[1]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2]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农业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泸州分中心
关键词
遗传图谱; 水稻产量因子; 上位性效应; QTL与环境互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来自泸恢99×日本晴F8代重组自交系的188个家系及双亲为研究材料,用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207个DNA标记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了全长为2397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2.29cM,覆盖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于2011年正季分别在德阳和泸州两地种植于四川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实验农场,考查了单株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穗长和株高7个性状。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 Network 2.0软件进行QTL定位、上位性分析及其与环境的互作分析。7个性状共检测到22个加性主效应QTL,位于除第6、11、12染色体外的9条染色体上,除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未检测到上位性效应外,其他5个性状共检测到7对上位性互作;另外只发现两个QTL与环境发生明显互作。所有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的效应及贡献率均较小,未发现上位性互作效应与环境的显著互作。
引用
收藏
页码:344 / 35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水稻穗型的遗传和育种改良 [J].
刘坚 ;
陶红剑 ;
施思 ;
叶卫军 ;
钱前 ;
郭龙彪 .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 (02) :227-234
[2]  
Introgression of qPE9-1 allele,conferring the panicle erectness,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grain yield per plant in japonica rice(Oryza sativa L.)[J]. Xiuhua Yi~1,Zujian Zhang~1,Shengyuan Zeng,Chunyan Tian,Juncheng Peng,Min Li,Yue Lu, Qingcai Meng,Minghong Gu,Changjie Yan~*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Physiology,Key Laboratory of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Ministry of Educ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12# East Wenhui Rd.,Jiangsu 225009,China.遗传学报. 2011(05)
[3]   上位性和QTL×环境互作对水稻(Oryza sativa L.)抽穗期的影响(英文) [J].
刘桂富 ;
杨剑 ;
徐海明 ;
朱军 .
遗传学报, 2007, (07) :608-615
[4]   浙江早稻新品系的产量及其农艺性状比较 [J].
朱旭东 ;
张国平 ;
姚海根 ;
陈红旗 ;
陶龙兴 ;
唐绍清 .
浙江农业科学, 2007, (01) :69-73
[5]   水稻产量性状的QTL定位与上位性分析 [J].
曹立勇 ;
占小登 ;
庄杰云 ;
郑康乐 ;
程式华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11) :1241-1247
[6]   水稻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若干株型因子的比较 [J].
程式华 ;
翟虎渠 .
作物学报, 2000, (06) :713-718
[7]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J].
袁隆平 .
杂交水稻, 1997, (06) :4-9
[8]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 [J].
杨守仁,张龙步,陈温福,徐正进,王进民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1) :8-10
[9]   杂交水稻亚种间重穗型组合选育──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J].
周开达 ;
马玉清 ;
刘太清 ;
沈茂松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 (04) :403-407
[10]   水稻超高产、特优质株型模式的构想和育种实践 [J].
黄耀祥,林青山 .
广东农业科学, 1994, (0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