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 10和PM 2.5危害、治理及标准体系的概况

被引:53
作者
徐映如
王丹侠
张建文
张颖琦
韩若冰
沈俊毅
俞新春
机构
[1] 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科
关键词
空气中颗粒物; PM 10; PM 2.5;
D O I
10.13329/j.cnki.zyyjk.2013.01.014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按其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大小,可分为PM 10和PM 2.5。其中PM2.5由于可直接进入肺泡、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具有更大危害作用;PM 2.5对心血管系统可以产生毒性作用,心肺疾病的日病死率增加与PM2.5有密切的关系。PM 10和PM 2.5对天气和气候具有危害作用,例如可能降低大气能见度、显著减少日照、改变气温和降水模式、导致雾天增多等。为此,有必要对PM 10和PM 2.5进行监测、治理和控制。分析发现,颗粒物的来源复杂多样,大城市的PM 2.5的主要来源为燃料的燃烧(以煤炭燃烧为主)及机动车尾气。PM 10和PM 2.5污染的治理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多个部门通力协作、加强源头管理。目前,国内主要采用重量法对环境空气PM 10和PM 2.5进行测定,2012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 2.5环境质量标准限值,但是缺乏基于完整科学理论和足量实测数据的支撑,需要深入开展对PM 2.5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为空气质量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的信息。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1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大气重金属离子的来源分析和毒性效应
    刘爱明
    杨柳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 28 (09) : 839 - 842
  • [2]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乔玉霜
    王静
    王建英
    [J]. 中国环境监测, 2011, 27 (02) : 22 - 26
  • [3]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城市生态环境整治方案
    李春燕
    高翠香
    [J]. 唐山学院学报, 2007, (02) : 59 - 63
  • [4]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定量关系初探
    王京丽
    刘旭林
    [J]. 气象学报, 2006, (02) : 221 - 228
  • [5] 我国PM2.5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
    郝明途
    林天佳
    刘焱
    [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02) : 58 - 61+67
  • [6] 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研究现状及健康效应
    王平利
    戴春雷
    张成江
    [J]. 中国环境监测, 2005, (01) : 83 - 87
  • [7] 北京PM化学物种的质量平衡特征
    杨复沫
    贺克斌
    马永亮
    张强
    Cadle S H
    Chan T
    Mulawa P A
    [J]. 环境化学, 2004, (03) : 326 - 333
  • [8] 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宋宇
    唐孝炎
    方晨
    张远航
    胡敏
    曾立民
    李成才
    毛节泰
    MICHAEL BERGIN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4) : 468 - 471
  • [9] 大气细颗粒物与人体健康
    徐维并
    [J]. 现代仪器, 2002, (06) : 9 - 10+8
  • [10] 空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特征及其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文丽
    徐东群
    崔九思
    [J]. 中国环境监测, 2002, (01) : 59 -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