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育种中一些问题的讨论

被引:54
作者
顾铭洪
机构
[1] 扬州大学农学院/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水稻; 高产育种; 讨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产量,今后主要应依赖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为此,选育单产潜力更高和改进栽培技术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近几十年来水稻品种改良经验的基础上,从形态、生理和遗传等方面对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产量潜力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在于推动对水稻高产育种的讨论和研究。解放以后,我国在水稻育种事业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主要有三:(1)在利用半矮秆基因sd1的基础上,通过株型改良,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南方籼稻矮化育种上取得了突破;(2)利用引进品种Balilla通过籼粳杂交和复合杂交,育成了株型挺拔的直立穗株型粳稻品种,并在全国粳稻产区大面积推广;(3)在成功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基础上,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几十年来水稻改良的历史分析,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是提高大面积水稻产量的关键之一。为此,在高产品种的选育上,应在继续利用sd1等半矮秆基因控制株高的同时,注意提高茎秆的强度和根系的活力。分蘖对于小株作物的水稻来讲,在调节群体结构和提高水稻稳产性上具重要作用。故对分蘖应给予足够重视。千粒重尽管在产量上起重要作用,但粒重过大,对于品质有明显负面效应,因此高产品种的千粒重宜维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1431 / 143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优质籼稻扬稻6号库、源、流特性研究
    谭长乐
    张洪熙
    戴正元
    赵步洪
    徐卯林
    刘晓斌
    周桂香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01) : 26 - 30
  • [2] 水稻新株型与粳/籼杂种源库特征与物质运转的研究
    杨建昌
    张文虎
    王志琴
    刘立军
    朱庆森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05) : 511 - 518
  • [3] 水稻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若干株型因子的比较
    程式华
    翟虎渠
    [J]. 作物学报, 2000, (06) : 713 - 718
  • [4] 扬稻6号不同施氮水平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谭长乐
    张洪熙
    夏广宏
    孔祥斗
    戴正元
    赵步洪
    刘晓斌
    [J]. 江苏农业科学, 2000, (02) : 17 - 19+49
  • [5]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
    杨守仁,张龙步,陈温福,徐正进,王进民
    [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1) : 8 - 10
  • [6]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英文版)[Z].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 [7] Deletion in a Quantitative Trait Gene qPE9-1 Associated With Panicle Erectness Improves Plant Architecture During Rice Domestication
    Zhou, Yong
    Zhu, Jinyan
    Li, Zhengyi
    Yi, Chuandeng
    Liu, Jun
    Zhang, Honggen
    Tang, Shuzhu
    Gu, Minghong
    Liang, Guohua
    [J]. GENETICS, 2009, 183 (01) : 315 - 324
  • [8]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ajor QTL responsible for erect panicle trait in japonica rice (Oryza sativa L.)[J] . Chang-Jie Yan,Ji-Hua Zhou,Song Yan,Feng Chen,Martin Yeboah,Shu-Zhu Tang,Guo-Hua Liang,Ming-Hong Gu.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2007 (8)
  • [9] 在国际水稻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宋健. . 2002
  • [10] 中国超级稻育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标准司.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