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

被引:26
作者
杨巍然 [1 ]
王杰 [1 ]
梁晓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亚洲; 开合构造; 构造旋回; 构造集群; 构造结合区; 构造格局; 构造运动程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根据中国学者的开合构造观点,分析了亚洲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提出"构造集群"、"构造运动程式"等一些新的认识。(1)亚洲划分为11个大地构造旋回并归纳为大陆基底形成、泛大陆和超大陆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板块构造与陆内演化三大阶段。(2)以23条俯冲带或碰撞带为骨干,划分了以西伯利亚陆块、古中华陆块、印度陆块和太平洋板块为核心的北亚、中亚、南亚和东亚4个构造集群,以及11个二级和86个三级构造单元。构造集群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陆块、大小不同的地块和各个时期造山带的聚合体;两个构造集群间存在一个构造结合区。(3)亚洲构造变形特点为:中亚构造集群基本呈东西向展布,分别受围绕西伯利亚陆块分布的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和围绕印度陆块分布的主体向北北东突出的弧形构造(仅内弧出现了向南突出的喜马拉雅弧)的挤压,它们同时又被北北东向展布的东亚构造集群强烈改造,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表明古中华陆块在亚洲大地构造演化中起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4)亚洲大地构造时空演化与全球同步经历了哥伦比亚古陆、罗迪尼亚古陆和潘基亚古陆形成的3次重要造陆事件。在此过程中,中亚构造集群独具特色:哥伦比亚古陆1 850Ma形成,稍早于南亚构造集群(1 800 Ma)和北亚构造集群(1 800~1 600Ma);罗迪尼亚古陆830Ma形成,晚于南北两侧的900~1 000Ma;潘基亚古陆210Ma形成,也比全球普遍于250Ma形成的时间晚。印支运动的广泛发育和强烈影响是中亚构造集群乃至亚洲最显著的特征。(5)总结出背向俯冲对接式、单向运移拼贴式和原地开合手风琴式3种构造运动程式。背向俯冲对接式的动因是地幔对流(软流圈对流或地幔柱对流);单向运移拼贴式可能与地幔上升产生的地幔层流有关;原地开合手风琴式推测是深部地幔"热点"周期活动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75 条
[51]   中蒙边界中生代推覆-伸展递进转换及地壳尺度的切向剪切 [J].
王涛 ;
郑亚东 .
地质通报, 2002, (Z1) :232-237
[52]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jishan Orogenic Belt of the South Qilian Mountains and Its Geotectonic Attribute[J]. YANG Weiran, DENG Qinglu and WU Xiul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Huazhong Tectonomechanical Research Center, Wuhan 430074.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2(01)
[53]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 [J].
尹安 .
地球学报, 2001, (03) :193-230
[54]   世界七大洲最高峰构造对比 [J].
杨巍然 ;
李致新 ;
王勇峰 ;
张志坚 ;
马欣祥 .
地学前缘, 2000, (02) :587-603
[55]   论造山作用和造山带 [J].
杨巍然 .
地质论评, 1999, (01) :10-14
[56]   槽隆与台向斜构造对比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J].
郭玉贵 ;
杨巍然 ;
杨森楠 .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8, (04) :12-16
[57]   北秦岭-南祁连早古生代裂谷造山带火山岩与小洋盆蛇绿岩套特征及纬向对比 [J].
邱家骧 ;
曾广策 ;
朱云海 ;
苏尚国 .
高校地质学报, 1998, (04) :34-46
[58]   断块开合说——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思维 [J].
张抗 .
地质论评, 1998, (05) :449-455
[59]   青海拉鸡山早古生代“开”、“合”演化的地球化学证据及成矿 [J].
邓清禄 ;
杨巍然 .
地质论评, 1998, (01) :15-22
[60]   地球历史的地球化学节律 [J].
邓清禄 ;
杨巍然 .
地学前缘, 1997, (Z2) :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