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1 条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21
作者:
戴全厚
[1
]
刘国彬
[1
]
姜峻
[1
]
薛萐
[2
]
翟胜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西安理工大学
[3]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土壤酶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30a植被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的坡耕地由于不合理的人为干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较弱,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肥力,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肥力的改善作用不同,恢复30a,脲酶活性增加33%~213%,磷酸酶活性增加275%~394%,蔗糖酶活性增加70%~210%,纤维素酶活性增加24%~48%,过氧化氢酶增加32%~96%,多酚氧化酶降低23%~29%,淀粉酶变化规律不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其生物特性不同,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也不同。相关性分析说明磷酸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其它因子相关性相对较强,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429 / 434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