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天气系统强迫下北京地区对流下山演变的热动力机制

被引:36
作者
肖现 [1 ,2 ,3 ]
陈明轩 [1 ]
高峰 [1 ]
王迎春 [4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5] 中国科学院大学
[6] 北京市气象局
[7] 不详
关键词
雷达; 同化; 冷池; 螺旋度; 切变; 风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5 [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三维数值云模式和雷达资料四维变分(4DVar)同化技术,通过对京津冀地区4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进行快速更新同化和云尺度模拟,初步分析了弱天气系统强迫下两次发生在北京地区对流风暴的低层动力和热力影响机制。这两次风暴过程处于弱天气系统强迫和弱层结背景下,局地冷池和环境风场的相互配合是造成山上对流风暴是否能够顺利传播下山的关键机制。起初,两个个例平原局地热、动力不均衡形成平原冷池,而冷池的"障碍物"作用进而阻碍环境风场的传播配置。在此机制下,导致在冷池东南边缘形成较强的辐合上升、垂直风切变和螺旋度。在6月26日个例中,由于冷池强度较强且位置偏南,因此阻断了东南暖湿气流向山区的输送,形成由平原至山区的辐散区使得山区的对流风暴不断减弱。但是,随着已经消散的对流风暴下沉气流,覆盖至冷池边缘东南气流上空形成了较强的风切变和垂直螺旋度,进而促使在冷池边缘形成新的对流风暴。而且,在新对流风暴生成后,由于平原地区整体切变强度较弱,因此形成了冷池扩张强度大于对流风暴传播速度的态势。这种配置会切断暖湿入流,从而导致对流风暴快速消亡。对于8月1日个例,冷池位置偏北,因而不受冷池阻挡作用的偏南风在山脚形成较强的辐合上升,同时与下山的偏西风形成明显辐合上升区,有利于山区对流风暴的不断增强;进而,受此影响,山上风暴降水产生若干冷池,新生冷池和原有冷池的相互挤压,在迫使中、北部风暴增强的同时,最终也导致这些风暴互相靠近,最终合并组织成带状对流系统。同时,北部冷池边缘形成的辐合带也为对流风暴向山下传播提供有利条件,而回波产生的冷池进一步增强,并明显扩展。低层风场指示冷池出流(阵风锋)更加强烈且存在明显的"前冲"特征,显现出部分飑线系统的热动力特征。但是由于此时平原地区处于弱切变环境中,风切变强度不能与冷池出流强度相平衡,同样冷池扩展将领先于对流风暴移动,切断东南暖湿入流,导致原有风暴快速减弱。在文章的最后,基于观测和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这两个个例,初步得出了与对流风暴传播下山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低层热、动力配置概念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24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基于雷达资料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对北京地区一次下山突发性增强风暴热动力机制的模拟分析 [J].
肖现 ;
王迎春 ;
陈明轩 ;
高峰 .
气象学报, 2013, 71 (05) :797-816
[2]   北京“7.21”暴雨雨团的发生和传播机理 [J].
陈明轩 ;
王迎春 ;
肖现 ;
高峰 .
气象学报, 2013, 71 (04) :569-592
[3]   多单体雷暴的形变与列车效应传播机制 [J].
孙继松 ;
何娜 ;
郭锐 ;
陈明轩 .
大气科学, 2013, 37 (01) :137-148
[4]   基于雷达资料四维变分同化和三维云模式对一次超级单体风暴发展维持热动力机制的模拟分析 [J].
陈明轩 ;
王迎春 ;
肖现 ;
高峰 .
大气科学, 2012, 36 (05) :929-944
[5]   低层垂直风切变和冷池相互作用影响华北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发展维持的数值模拟 [J].
陈明轩 ;
王迎春 .
气象学报, 2012, 70 (03) :371-386
[6]   北京地区干湿雷暴形成机制的对比分析 [J].
王婷婷 ;
王迎春 ;
陈明轩 ;
张文龙 .
气象, 2011, 37 (02) :142-155
[7]   基于BJ-RUC系统的临近探空及其对强对流发生潜势预报的指示性能初探 [J].
陈敏 ;
范水勇 ;
郑祚芳 ;
仲跻芹 .
气象学报, 2011, 69 (01) :181-194
[8]   基于雷达资料4DVar的低层热动力反演系统及其在北京奥运期间的初步应用分析 [J].
陈明轩 ;
王迎春 ;
高峰 ;
王婷婷 .
气象学报, 2011, 69 (01) :64-78
[9]   北京对流性降水的雨滴尺寸分布瞬时特征与雷达降水的关系 [J].
肖现 ;
廖菲 ;
肖辉 ;
嵇磊 ;
虞海燕 .
热带气象学报, 2010, 26 (04) :445-451
[10]   自动临近预报系统及其在北京奥运期间的应用 [J].
陈明轩 ;
高峰 ;
孔荣 ;
王迎春 ;
王建捷 ;
谭晓光 ;
肖现 ;
张文龙 ;
王令 ;
丁青兰 .
应用气象学报, 2010, 21 (04) :39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