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成因研究

被引:18
作者
刘传正
刘艳辉
连建发
机构
[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关键词
长江三峡; 浅表生地质改造; 侧向卸荷与滑移作用; 变形破坏模式; 分形几何; FLAC3D模拟; 巴东复杂斜坡系统; 重力成因论;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6.04.012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斜坡后缘边界的挤压变形带是斜坡整体沿其底界面(T1j3—T2b1)之间岩层界面向长江发生重力蠕滑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巴东断裂”问题。斜坡系统内部未发现成规模的褶皱,也不存在数量众多的内动力成因的断裂带。巴东斜坡区浅表生变形破坏类型可概括为侧向拉裂、“雪崩式”垮塌、表层风化、侧向滑移张剪破裂、岩层折断变位、软岩膝折剪破裂和压扭破裂又重胶结7种重力卸荷破坏力学模式。斜坡系统内部发育分期分区(块)滑动(滑坡)现象,但不存在构造地质意义上的“断层”形迹。在地貌形态上,巴东大斜坡被4条冲沟分割成5个斜坡单元。在斜坡地质结构、成因类型与空间分布上,巴东大斜坡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表层崩塌滑坡成因为主的堆积层(第一层次),冲沟分割且浅表生地质形迹发育的层状顺倾的中间基岩层(第二层次)和整体连续顺倾的深层基岩层(第三层次)。分形几何计算证明,巴东大斜坡的地貌形态尚处于侵蚀发育的青(幼)年期。FLAC3D数值模拟发现,在长江侵蚀下切的不同阶段,巴东斜坡体前缘和后缘接近底界面位置塑性变形区分布集中,但不具备沿深层界面发生整体滑动剪出的可能性。基本认识是,“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是在官渡口—东氵襄口向斜南翼(单斜山)的地质背景下,持续经受长江快速侵蚀下切外动力作用,河谷岸坡快速临空导致其自身重力产生强烈的侧向卸荷与滑移等浅表生地质改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可简单地概括为“重力成因论”。
引用
收藏
页码:510 / 52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长江三峡复杂斜坡成因问题 [J].
刘传正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5, (01) :1-6
[2]   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地段岸坡演变过程探讨 [J].
刘传正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 (01) :53-57+62
[3]   水系的分形维数及其含义 [J].
何隆华 ;
赵宏 .
地理科学, 1996, (02) :124-128
[4]   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 [J].
杨达源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03) :466-474